字词 | 使2 |
释义 | 使:shǐ奉使命办事的人:~节|大~|公~|专~|学~(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大使】由一国派驻在他国的最高一级的外交代表,全称特命全权大使。 【公使】由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次于大使一级的外交代表,全称是特命全权公使。 【支使】〈轻〉命令人做事:~人|把他~走。 【专使】专为某件事而派遣的使节。 【天使】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指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或小孩子,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子)。 【出使】接受外交使命到外国去。 【主使】出主意使别人去做坏事;指使。 【奴使】〈书〉奴役。 【向使】〈书〉假使。 【行使】执行;使用(职权等)。 【设使】假使;如果。 【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你当时在场,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注意:‘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纵使】即使。 【役使】使用(牲畜);强迫使用(人力)。 【迫使】用强力或压力使(做某事)。 【驱使】(1)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2)推动:被好奇心所~。 【促使】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 【差使】1差遣;派遣。 【差使】2〈轻〉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这件事幕后有人~|有人~他这样做的。 【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往来,络绎不绝。 【致使】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以致:由于字迹不明,~信件无法投递。 【倘使】倘若。 【特使】国家临时派遣的担任特殊任务的外交代表。 【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 【假使】如果:~你同意,我们明天一清早就出发。 【嗾使】(sǒushǐ)挑动指使别人做坏事。 【节度使】我国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名。因授职时赐给旌节,故名。唐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境各地设节度使,后遍设于内地。总揽二、三州至十余州的军政大权,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初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元朝废。 【布政使】明清两代的地方官名。明初各省设布政使司,是省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职位为布政使。清代为总督、巡抚的属官,管一省财赋、民政等。 【按察使】我国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名。唐朝开始设置,是派到各道巡察、考核官吏的官员。金朝为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官员。明初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其最高职位为按察使,管全省司法。清朝为总督、巡抚的属官。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8300条汉字及词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常用汉语字词的释义及组词,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