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月光曲》教学课件 |
范文 | 《月光曲》教学课件(通用10篇)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1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2、字词 三、展示目标 四、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看朗读视频) 1、概括内容 2、谈感触最深的地方。 (二)默读思考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 2、为什么谈完一曲又弹一曲? (三)合作探究 1、《月光曲》的内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共几幅画面?(联想) 2、体会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四)欣赏名曲 (五)评说人物 五、作业:课外阅读《贝多芬传》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4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我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5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姑娘弹琴。从第九小节中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月光曲曲子旋律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月光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对,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还可以说《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2、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结合资料袋。 贝多非有句名言:我的音乐只为穷人而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去走进《月光曲》,触摸一个美丽的传说,去感受贝多芬的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3、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4、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扣住主问题,感悟品读。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来,选择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哪句话? 3、她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那她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4、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你也一定被触动了,请你来读读。读出你内心的情感来。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分教色读读对话。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读到现在,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不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暂时放一放。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让学生回答:出于礼貌,尊重别人。 2、重点解决:盲姑娘怎么第一次就听出了这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再弹一首曲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篇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来理解他们的知音之见。 感情朗读。 朗读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二、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 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 (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膀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我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七、巧设疑问,总结全文 1、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习第10小节 3、总结,读名言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6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7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听到听到 走近走进飞奔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8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莱茵河蜡烛陌生入场券盲人琴键 飞奔遇难恬静霎时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二、我会读(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乐曲()的小路()的烛光 ()的舞姿()地倾听()地弹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讲述了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首曲子?第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月光曲》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第九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chún shú pǔ xiě shà nà jiàn ()()()() yōu jìnɡ sū xǐnɡ fēi bēn lái yīn hé ()()()() 二、辨字组词。 蜡()键()陌()盲()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9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 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近(弹)曲子(知音)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课件 篇1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 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 正音:券、缕、陌。 ⑶ 正形: 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 蜡的形近字:腊。 幽的笔顺。 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 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 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 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 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