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 |
范文 |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1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并通过欣赏,感受元宵节热烈的气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并布置展示。 教学重点: 了解元宵节习俗,欣赏彩灯并学习设计制作彩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彩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花灯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花灯美吗?为什么美? (2)各有什么特点? (3)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 2、请学生说说元宵节的来历及有关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3、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花灯,引导他们观察: (1)花灯的制作材料 (2)花灯的基本结构 (3)花灯的几种制作方法,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与学生一起探讨、演示菱形花灯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1、演示制作方法、过程 2、你认为还可以怎样制作更漂亮或更简便? 二、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合作 三、课堂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组制作思路 2、互相参观提看法:造型色彩设计理念 3、交流好的制作放 四、继续制作完成 五、作品展览,评议 六、课堂延伸 除了用纸质来做,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比如:釉子皮、废弃物等 欣赏国外的各种灯饰作品. 施教时间: 课后记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2活动目的: 1、让小学生学习运用重叠折剪的机能制作华灯。 2、让小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体验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生活美。 活动准备: 收集花灯、剪刀、胶水、针、线 活动过程: 1、以“元宵节闹花灯”为题,引导小学生观赏花灯。 2、讨论: 1)花灯美吗?美在哪里? 2)若是想制作花灯,要用到哪些出来材料? 3、请小学生用完整话回答讨论的结果。 4、师讲解制作步骤,重点强调折时要用手将折痕按平,几层纸张要捏紧。 5、师提出制作要求: 1)小心使用剪刀,胶水不要粘太多。 2)大胆制作,看谁的花灯美。 6、、小学生动手,师巡视帮助能力弱的小学生完成作品。 7、让小学生把制作的花灯悬挂起来,互相观赏评价。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欣赏。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谜底:半路出家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谜底:不言而喻 娄阿鼠问卦(打一成语)。谜底:做贼心虚 超级好牙刷(打一成语)。谜底:一毛不拔 猫狗像什么(打一成语)。谜底:如狼似虎 电锯开木头(打一成语)。谜底:当机立断 空对空导弹(打一成语)。谜底:见机行事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3教学目的: 1、通过资料交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通过赏花灯、猜灯谜,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在元宵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元宵节活动的新鲜事,有趣事;学习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释“元宵”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 2、有谁知道“元宵”一词的含义呢?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二、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1、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三、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交流。 (一)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二)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三)"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四、赏花灯,猜灯谜 1、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评选出最能代表班级水平的花灯。 2、猜灯谜。 五、畅谈元宵节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将如何度过这次元宵节呢? 2、学生畅谈 六、作业 1、周日,元宵节,学生与父母、长辈一吃元宵、观赏电视元宵庆祝晚会,让他们感受一下渐渐淡去的年味,体验元宵节的快乐; 2、拍一张团圆照。选出5张最温暖人心的“团圆照”,在3月展板上予以展示。 七、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4〖教学目标〗 1.抄写6个单韵母。 2.学习填写《偏旁表》。 3.鼓励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和习俗。 〖教学过程〗 一、抄一抄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汉语拼音朋友,这几个单韵母你一定很熟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汉语拼音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出示四线格)这就是他们的家,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看书第3页,抄一抄,认真观察单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认识中格) 4.照样子,抄一抄。 二、学习填写《偏旁表》 1.以“方框儿”为例,指导学生看明白三竖行表示哪三项。 2.师生共同完成第二行“火字旁”的填写。 3.学生独立填写第三行,教师给予指导。 三、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与“元宵节”相关的知识 可以是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由来,相关的诗句、或对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灯谜、自读课文《元宵节》,试编谜语 1.学过了元宵节这一单元的两首儿歌,能说一说你对元宵节的了解吗? 2.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写在各种五彩的花灯上,它可以供人们观赏、猜测,可有趣了。看花灯时,你发现这些灯谜了吗?请大家猜一猜。 3.老师这里就有几条谜语,(课件出示花灯,上面有灯谜)聪明的小朋友,准能猜中。 小鱼花灯:一群小孩排成队,手拉手儿臂挽臂。碰上火星就散开,噼噼啪啪叫声脆。(谜底:鞭炮) 山羊花灯:一群小白鹅,纷纷跳下河。个个能浮水,全都上餐桌。(谜底:水饺) [教师放慢读谜语的速度,可示意学生会读的地方和老师一起读,这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以猜灯谜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体验语文就在生活中。] 4.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猜谜语,你想知道丁丁猜的谜语是什么吗?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课文《猜灯谜》。 5.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读文章,订正读音。并找到丁丁猜的谜语,想想为什么是元宵。 6.(课件再出示一个花灯,上面写着课文中的谜语。)请知道的学生或教师讲讲元宵的制作过程。 7.齐读谜语,争取记住它,回家说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课文中谜语语句优美、形象。以多读、多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累。从学期初随学随记,形成积累,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8.像丁丁那样也编个谜语。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仿造句子说一说 1.元宵节的晚上,丁丁的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猜灯谜。你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吗?(课件同时出示例句: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1.元宵节的晚上,______在一起______。 2.换个时间,再来说一说。______,______在一起_____。 三、口语交际 1.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多快乐。口当、口当、口当,门敲响了,客人来了。猜猜他会是谁呢?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4.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一评,请扮演小客人的同学来谈谈感受。 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四、作业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资料,讲给大家听。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5活动目标: 1、学习用湿糯米粉搓元宵并能团得较圆。 2、能感受到元宵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小学生收集花灯,布置活动室。 2、用湿糯米粉适量,消毒过的盘子一组一个。 3、小学生用肥皂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观赏花灯,感知元宵节。 1、小学生自由观赏花灯,相互欣赏。 2、引发小学生讨论:为什么现在要玩花灯? 3、小结: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玩花灯、做元宵、吃元宵。 二、引导小学生搓元宵。 1、老师介绍做元宵的材料,湿糯米粉。 2、讨论制作方法引导小学生将湿糯米粉搓成长条,再分成一段一段的,最后将每一段搓圆。 三、小学生操作。 老师将湿糯米粉分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醒小学生不能把元宵掉到地上,以免弄脏。然后将小学生做好的元宵送到厨房请师傅帮助煮沸熟。 小学元宵节学科教案6第一课时 一、谈话。请学生谈谈前一天晚上参加灯展活动的收获。 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元宵节还叫灯节、上元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读课文,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课文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是怎么学会的。 二、学习生字。 1交流学习方法。认识新偏旁:方框儿。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2把自己认得不熟的字挑出来,记一记,再请同桌帮忙考一考,熟练识记。 3小组长当小老师,考考本组同学,抢答,抗税认得熟练。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快速认读,然后练习组词。 5多音字分辨。读一读这些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正月十五是元宵节。2)他正在吃早饭。 三、总结识字成就,激励学生读好儿歌,背诵儿歌。 师:大家这么快就认了这么多字,还能组那么多词,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得特别好听,有感情。 1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读的时候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元宵节全家团圆的情景)(教给学生边读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读得绘声绘色) 2同桌互相听对方朗读,评价,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学习用心倾听别人的朗诵、正确评价别人。) 3试着背诵儿歌,同样要有感情。分小组、男女生背诵。 四、质疑: 学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些国家的人过元宵节吗?你还知道那些节日?回家在日历上找一找,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学写生字) 一、词语接龙游戏。 如:团团圆圆球皮球—— 二、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节日及其含义。 三、认读生字,主要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复习。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五、作业:收集灯谜、对联,小组合作,办一份手抄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