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
范文 |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1、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习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5、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6、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习巩固旧知1、掌握下列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i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邹忌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 (1)做好准备工作。 (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 (3)找准切入点。 (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 (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平,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6、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思:小中见大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习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