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第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 “孤独之旅”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 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 学案导读法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第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 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3)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 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赶海》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事,生动地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流露了"我"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儿童化,自然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通过动口、动脑、动手,通过看、听、说、做,让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2、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个性化的学习。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去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等。本文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真切的体验,要激发起孩子对大海的喜爱,感悟赶海的乐趣,的确有些困难。但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浅显的内容,以及课文所配插图,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基础。因此,尽管没有多媒体,但是只要正确使用好教科书,设计好教学环节,一样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2、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现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说课稿 篇3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电子教室向学生播放一段Flash动画《小猪兄妹的故事》,通过动画,学生知道了比传统写信方式更方便、快捷、电效的电子邮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我们本节课的主题就是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并学会在Web方式使用电子邮件与人交流信息。

设计思路:通过Flash动画引发学生对电子邮件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堂走位,发现学生们是否使用过电子邮件,并让使用过的同学做“小老师”,引导大家探究。

(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刚才的动画flash,提问学生,并且得出

1、 电子邮件的定义

2、 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相比的优点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问题,判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_mail地址:

A、pepole.163.com B、@sina.com.cn

C、people@163.com D、teacher@sina

并指出用户名和邮件服务器名,他们是否唯一?从而得出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3、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教师:我们小组成员非常聪明,下面,我们进入最关键的一步,注册免费的电子邮箱,并在其上收发邮件,若有邮箱的同学可直接收发,并当小老师,教教不太会的同学。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动画来进行探究,同学们进行申请电子邮箱和电子邮件的收发操作。(屏幕上提示怎样操作动画和帮助文档)

结合课本和老师下发至每台学生机上的申请邮箱动画进行自学探究。

教师:关注注册情况及收发情况。

(若存在较大的问题,请同学演示,若没有什么问题,则不需要演示。)

教师:屏幕上强调注册免费邮箱之时,一般情况下用什么作为用户名和密码较好?

(三)第二轮任务

教师:前面,我们各个小组已成功地解决了发E-MAIL的工作,现在请我们同学看第三个课堂任务,大屏幕展示任务书:

完成探索思考的三个小题,将答案写在问题后面,该文档保存至桌面,将课堂任务以附件形式发送至老师邮箱.

收件人:scjhzyq@sohu.com

主题:<自己姓名>

正文内容:<不填>

插入附件:C:课堂任务.txt

探 究 思 考

1、如果对方不在线,邮件能发送出去吗?

2、我能自己给自己发邮件吗?(只有一个邮箱)

3、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教师:碰到不会的难题,可以运用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搜索引擎去寻找。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我相信同学们做的都很好。(运用课件自己讲解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如何将这个课堂任务一附件形式发送呢?

利用教学控制系统,先把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看到操作过程。在操作中边讲解,边演示,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生理解、领会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操作。

学生:看完演示,认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四)延伸课外

教师:强调电子邮件网络社会公德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植物的叶》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植物》第五课。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一些树叶,能够辨别分类。

(2)通过指导观察,让学生学会辨别哪些叶是同一种叶。

(3)观察树叶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2、科学知识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树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的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所以这方面是本课的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区分哪些叶是同一种叶,因此,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师准备:一些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说设计流程

质疑→讨论→比较:观察→描述→总结

让学生通过上述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能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地观察;同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

七、说设计理念

本课是由整体到局部转变的一课,不仅植物有生命特征,连它的叶子也有生命特征。尽管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丰富的,但对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子的生命特征认识不够。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叶子:(1)观察捡来的叶子是不是同一种叶,发现叶子的相同结构;(2)观察新鲜的叶与落叶,显示出叶子的生命特征;(3)观察同一枝条上叶子的变化过程,了解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八、说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导入绚丽多彩的叶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通过观察比较树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描述叶的生命特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3、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做每个学生的学习伙伴。最后总结出叶的生长变化,层层深入得出结论,同时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做到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学法:

1、自主学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2、耳闻不如一见,直接参与科学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九、说教学设计

1、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引领他们到校园、公园等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没有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同时,告诉同学们收集树叶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同样具有生命,是人类的朋友。注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比较容易。有几种树叶的统计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种”的概念可能还不十分清晰,还不能抓住“种”的分类标准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让他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他们出示他们所说到的那些树叶,鼓励其他的学生进行质疑。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学习叶的结构时,并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科学运用教材

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在设计本课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上。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来参与,引导学生明白: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知道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把教学目标定向“引导”“体会”“明白”。教师利用教材,做学生学习行为上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说课稿 篇5

说设计思路:

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纲要》中也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选择认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币,让孩子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用一用的方式去认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的特征,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玩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说活动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目标从两方面设定。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能正确辨认三种面值人民币,能用钱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

2、方法与过程---------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说教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是大班数学中重点章节内容,学习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初步知道人民币的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幼儿动手"做"数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幼儿创设实践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这一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钱币。

教学重点:认识三种面值人民币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相应价格商品教学方法: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幼儿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获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过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的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人民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准备了1元、5元、10元三种钱币(选择这三种是因为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带小朋友认识后,请小朋友通过观察想办法快速分辨钱币,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认识钱币,让小朋友对这三种钱币有初步印象;

第二个环节是个小游戏,通过这个小游戏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熟悉钱币;

第三个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分别贴有1元、5元、10元价格的玩具,另外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三种面值的钱币,让孩子们在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钱币,请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钱币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环节要求小朋友要会分辨钱币面值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主要是巩固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可以体验到运用钱币交换商品的乐趣,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让小朋友知道人民币有很多面值,而且还有其他种类,钱币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做到了让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钱学森》一课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时刻刻不忘记祖国的高尚情怀。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2、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是全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热爱祖国”这一个特点,展开了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搞“无土栽培”“无根培植”,而是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使情感和认识都得到升华。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忆课文,让学生对钱学森的热爱祖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钱学森是一个具有爱国的思想呢?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并把体会到的用简洁的语句做批注,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对话。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起来交流,而是让学生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阐述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使得他们的体会得到了互济,思维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再请学生起来集体交流,此时学生的回答显得充实许多,交流也流畅得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积极当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钱学森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时,我先让学生读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由于这一句话是体现钱学森爱国精神的重点,因此,我又设计了一个填空习题:钱学森宁愿放弃( ),也不愿放弃( )。他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 )。帮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钱学森的那颗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也是一次比一次读得到位,体会得深刻。

又比如,在教学另一句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也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听了钱学森的话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留学生态度的转变也更能体现出钱学森这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的强烈。没有直接点明,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此外,我还通过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作为“楔子”,直接深入文本的深层,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五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我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在他准备回国到真正回国的过程中钱学森到底遭到了哪些阻挠,课外资料的搜集再一次使学生对于钱学森坚持回国的心产生了碰撞。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并想像,“现在,满怀壮志的钱学森乘着轮船回家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想到自己即将踏上热爱的故土时,他是多么激动啊!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钱学森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说:“他那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拳拳的报国壮志深深鼓舞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表达对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的钦佩之情的同时,其实是与钱学森走得更近了。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