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案 |
范文 | 【热门】语文教案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识本课10个生字“株、芭、蕉、扇、谜、趾、搔、傅、授、侥”,理解“传授、侥幸”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提出问题。学习用“如果……就……”的句式,把句子写完整。 4、初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重点难点: 1、将文章中较拗口的句子读流利。 2、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换个题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板书:猫 老虎 2、请同学说说自己眼中的猫和老虎。 3、补充课题:猫是老虎的先生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听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 形近字组词 ①辨清每组形近字的不同之处 ②指名组词 (2)写字指导 在教师带领下书空:右上部分先写“又”,再写一点。 (3)理解词义 ①方法:传授——联系上下文,侥幸——查字典 ②词义:传授——课文指猫教会老虎生存的本领。 侥幸——课文指猫由于偶然的原因免去灾害。 3、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根据题目提出了问题,挑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1) 开火车把课文读正确。 (2) 讨论:为什么叫“猫是老虎的先生”? ① 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② 想象老虎向猫拜师时,它们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③ 学生演演。 (3)讨论:猫究竟是不是老虎的先生? 让学生体会出,猫的的确确是老虎的师傅,因为它不但教会了老虎扑、捉、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料事如神,真是高明的很! 三、复习巩固 1、师生配合朗读 (1)老虎见猫教完了扑、捉、吃的方法,心想—— (2)它打定主意,—— (3)而猫是—— (4)老虎只能—— 2、复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2教材分析: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教学目标: 1独立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习运用工具书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 2初步了解冒号的一般用法。 3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注意“帮”的结构;“待”是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教学难点: 学习冒号的用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扩词。 含苞待放滑稽自由一片叶瓣一只苍蝇一头牛一匹马 C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出示课件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俯后仰,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大家交流。出示课件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通过预习课外搜集资料和课外搜集,请学生为新科做准备,更加熟悉和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堂作业: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写你家乡的其他节日的场景。(不少于150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板书:日积月累《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体验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了生活体验。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6个词,学会7个生字。 4. 初步认识什么是泉水、溪水、江河、海洋。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画学习本课的6个词,7个生字。 2.初步认识什么是泉水、溪水、江河、海洋。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即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 :“溪”字的教学。 教学准备:录像机、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堂 问:谁见过大海?听到过波涛翻滚时海的声音吗?能够想象得到海浪撞击岩石的壮观场景吗?谁见过江河?谁来学一学江河流水的声音?(哗—哗—)谁见过小溪?谁来学一学小溪流水的声音?(哗,哗,哗)谁又见过泉水呢?泉水、小溪、江河、海洋都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各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录像片) 这段录像片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看词学词学句第3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指导看图。刚才我们看了录像,认识了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的插图,你能不能从插图上看出它们,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泉水:是从地下涌出的水,两山之间的比较细的水流。小溪:弯弯曲曲。江河:比较宽广。海洋:无边无际。能不能从图上看出谁流向谁? 通过看录像和看图,你能按照水域的大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板书: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二)指导朗读。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看课文有几句话?采用什么形式写的?哪几句是问句?是谁问的?哪几句是回答问话的? 2.指导读好疑问句。 方法:(1)读出疑问的语气;(2)每句前的“泉水泉水”、“溪水溪水”、“江水河水”要连续读,气流不断,表示出寻问时急切的心情。答话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练习一问一答读、分角色读、集体朗读。 (三)学词学句 1.第二句中的“我”、第四句中的“我”和第六句中的“我们”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第2、4句用“我”而第6句用“我们”呢? 2.看图画一画: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请同学用箭头板书出来。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文。 5.再看一遍录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为什么大海能如此宽阔、无边无际? 板书设计 3.泉水 小溪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照板书读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一)读生字卡片,要求正确、声音宏亮。 (二)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为什么这课三点水旁的字多? 集中学习这几个字。 “溪”:重点指导分析右边字形。右上是“”,中间是“幺”,右下是“大”。书空练习;说一说这个字你怎样记。(板书:溪) 这个字比较难写,当老师板书时,要求学生要认真看,仔细数笔画,认真记字形。 “海”:(板书海)重点指导笔顺及在田字格中各笔的位置。 说一说“海”的笔顺,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流”:怎样写、怎样记?(板书流)重点指导右边的笔画和笔顺。 用这三个字练习口头扩词。“江”、“洋”两个字组成比较简单,练练口头扩词即可。 “泉”:认识水字旁。下面和“”区分开。 “都”:注意右边是“阝”不是“卩”。 (三)指导写好几个难字:溪、海、都、流。 三、巩固复习。 (一)读词比赛。目的:认准字形。 (二)说一说“溪”字你怎样记?书空写一写。 (三)猜字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在另一人后背上写字,让他猜是什么字,并交换练习。 (四)出示练习2。 泉水流进( )里。 溪水流进( )里。 江水、河水流进( )里。 步骤: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说说填什么。 3.填在书上。 (五)改练习2中的第3个句子,加上“和”和“都”,使其成为练习3中的例句。 问:老师在句子中加了什么?加完以后句子的意思变没变?(告诉学生:顿号有表示和的意思。) 完成练习3,先说,再写出来。 四、指导做作业 和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3. 泉水 溪水 《泉水 小溪》是一篇看图学词学句。这课的教案突出了以下四点: 一、观察画面,认识事物。 学生对“泉水、小溪、江河、海洋”是比较生疏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指导看教学挂图,形象生动地理解认识事物。初步感知:“泉水”是从地下涌出来的水,两山之间比较细的水流;“小溪”的形状是弯弯曲曲的;“江河”指陆地上更大的、更长的流水;“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再让学生按照水域的大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安排,符合“看图学词学句”的课型要求。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句。 这篇课文共有6句,句子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的。老师提问:“哪几句是问句?是谁问的?”“哪几句是回答问话的?”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读书中认识了这课句子的形式。老师再进一步在图文结合中指导理解词句意思。如:第2句、第3句中的“我”指的是什么?(第2句的“我”指泉水;第4句的“我”指溪水。)第6句中的“我们”呢?(江水、河水。)为什么前面两句用“我”而这一句用“我们”呢?(因为第一句单独问泉水,第3句单独问溪水,它们回答都用“我”,第5句是问“江水”、“河水”两个,所以它们回答时要用“我们”。)再如:老师指导学生看图画一画: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再用箭头板书出来。(参看教案中的板书设计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建立词句的概念。 三、指导朗读,加深印象。 老师在教案设计中加强了朗读指导。如:问句要用疑问和亲切的语气读。读“泉水泉水”重叠词时,把第一个“泉水”的“水”字读音稍拖长一些,另外注意声音高低的变化。“溪水溪水”,“江水河水”的读法亦如此。读回答问题的三句话时,要用亲切、肯定的语气朗读。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在“都要”这个词语上加重语气。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抓住特点,指导识字。 本课识字教案的安排,采用了在语言中识字,音、义、形分步教的方法。学生在第一节课,已经借助汉语拼音认识了生字词语;结合课文理解了生字词语的内容;第二节课安排重点分折记忆字形,并指导书写生字。 本课共有七个生字:泉、溪、江、海、洋、流、都,之中有六个字跟水有关,老师抓住本课生字偏旁部首表义的特点先集中学习这六个生字,难字重点指导,易学的字让学生自己分析记忆。这样教学便于抓住汉字特点来学习,有利于学生记住字形。 语文教案 篇6【1】背景 有一种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等等),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个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课程)。 “体验课程”,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即对课文,有着自身的理解,对意义有着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会进行不断地变革与创造,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学中我们就理应加强体验学习。 对于这样一种观念,我是深深认同,但是到底如何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倒是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的,下面就以《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2】教学思路 本文拟用“公仪休是怎样的人”作为话题来组织学习。 课始,请同学们谈谈从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中,你觉得公仪休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回答进行下面两个环节的教学。(随机而定两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一、“演、说、读”,感受公仪休爱吃鱼 1、演:鼓励加上动作。 2、说:“很久”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读 二、“读,体验,说”,感受公仪休不收鱼 1、设置冲突:前面这么爱吃鱼,可是后来他却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体验:要是你,你会怎么收?你会怎样说? 3、说: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完请学生简练地将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议论:这么多观点,请你按顺序联起来说说。孩子们说不可以,因为有很多是重复的。于是学生通过读与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这个过程中,讨论非常激烈。 5、到最后,学生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于是,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总之,他是一个廉洁的人。 【3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课文里面有两段话,一段是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一段是说公仪休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读这两段话。 师: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吗? 生:公仪休这么喜欢吃鱼,可是人家送鱼来了,他又不收了,还说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 生:公仪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公仪休不收鱼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他可以自己买鱼吃,第二个是他想活着自己买鱼吃。 师:从这两段话以及文章的其他地方,你体会到公仪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读课文,好好思考。 生读课文。 万程:我感觉到公仪休很狡猾,他想到要是吃了别人的鱼,会有什么后果。 请他读后果那部分。师将“狡猾”写在黑板上。 马耀:我觉得他很有礼貌。 师:你们有没有补充。 生:他说谢谢,还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 生:公仪休看不起人,因为他不收人家的礼。 生:他很聪明,他知道人家送礼物,肯定有求于他。 生:他很警惕。 下面学生纷纷要说自己的看法,我请同学们安静地想想,看看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片刻后我请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 情景二: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对公仪休的看法,教室里非常“热闹”! 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了很多。我请同学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自己的板书来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写的是三思而后行,因为假如别人送鱼给我,我会想,别人怎么那么。而他想别人送鱼给他,肯定要他办事的。 师:他有没有三思而后行?请读一读有观句子。 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戴天成:他性子慢。 师:我觉得他反映非常快。你看,人家一说完,他就回答了。 生:有同学帮你买鸡蛋,但是不肯收钱,于是你就买了书送给这些同学。 师:是有这么回事,我很感谢他们。 生:他很懒,因为他怕收了别人的鱼,就要帮别人办事。 生:要是我,肯定收下,可是他还想到后果。 生:想得真周到。 师:说得周到吗? 生: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得腥味就要呕吐。他这样说,表示不收鱼得原因不是怕帮你家主人做事,而是我实在不喜欢吃鱼,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别人得心意了。 生:这是有礼貌地拒绝。 说着说着,黑板上有了很多观点,于是我对同学说:这里有很多是重复的。请你通过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到最后,黑板上只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接着,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最后黑板只剩下三个词语:“廉洁”、“三思而后行”与“周到”。 情景三: 师:他有礼貌地拒绝了什么呀? 生:两条鱼。 师:两条鱼算什么? 生:不能算什么,比鱼值钱的东西有很多。 师:要是你,你会收吗? 学生有的说收,有的说不收。 生:我收了,可以过两天也送两条鱼给人家,这样不是更好吗? 生:我觉得不好,要看情况,如果送鱼的人是好的,那么收下,然后再送给人家同样的鱼,这没什么关系。如果送鱼的人是不好的,那么是不能收的。 生:还是不收好,我觉得是好人,不收,如果可以帮他做的事情,又不违背国家的法纪,那么就帮个忙。反正不收为好。 生:如果是朋友的收下,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会送给朋友的。 师:古人说,礼尚往来么。 …… 师:是的,课文里面提到的那个送鱼的管家来送鱼肯定是有目的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观点,再来说一说。 公仪休拒收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 ——观点一 公仪休爱吃鱼,可不收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观点二 师:现在,假如你是公仪休,你会收鱼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 生: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 生: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 师:是的,这的确是上梁不正下梁怎么正? …… 师:同学们,每个人不收这鱼,都是有各自的理由的,但是我感觉从这不同的理由里面,我感受到了做人的境界。怕丢官是一种境界,树正气是一种境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境界。我认为境界最高的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下课! 【4教学反思】 课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制度课程”,更为重要的还是“体验课程”。这就表明课程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发程序的论争,而应将课程联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中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创造性的建构“自己的课程”,学生个体获得解放成为课程活动的终极目标,并预示着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实践必将产生深层次的变革。 一、多渠道感受——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础 在感受公仪休吃鱼的环节中,我请学生说说他有多爱吃鱼,并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说,说的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学生用口读、用眼看、用手做、用舌品、用耳听(结合起来就是用心会),这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世界的渠道立体化,这种感受文章的渠道,可以调动读、看、听、做等各个渠道的经验,这种感受方式,可以调动现时的与历史的经验,这成为了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础。 二、多元化理解——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打开了感受的渠道与方式,其实就等于开放了学生的经验,他们以各自的经验去看文中景、文中事、文中情、文中人,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老师只有一种理解,那么学生的那些与老师相悖的理解,肯定没有机会见到天日了,比如本课例中,有些学生认为他是周到的,三思而后行的,如果老师只认为学习这课,就只应该感受他的廉洁,那么,这些学生的经验没有得到认可,尽管这些经验是合理的,自然,这部分学生他们建构自己的课程是多么地困难。长期如此,定有碍于学生的语文成长。因此,允许多元化地理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三、多样性表达——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保障 所谓多样性表达,主要指的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表达内容的多样性,表达情感的多样性。本课例中,学生感受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要允许,更要鼓励。正如罗素说的,“幸福的命脉,乃是参差多态。”是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表达内容的个性得到张扬和保护后,学生自己的课程建构才有了保障。 四、自己的语言——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目的 作为语文课程,到最后他的目的就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这些语言,就是学生的感受,也是建构自己课程的成果,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目的。 2.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分别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傅雷。 二、了解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1.大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简介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突出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 3.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写作了《名人传》,那么他的序文中谈及了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用自已的话,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罗曼·罗兰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标准,罗曼·罗兰选择了三位名人作传,这三位名人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担得起这英雄的称号呢? 先请同学为我们简要介绍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 从三位传记人物的生涯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罗曼·罗兰的“英雄”的标准吗? 小结: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所以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那种凭借强力,成就自己功名伟业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拯救人类,拯救心灵,视为己任的那些人。 5.“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为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可用自已的话,也引用原文。 (他以超人的斗争和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难,这种顽强的精神有极强的震撼力。且自身饱受生活的折磨,却能推己及人,希望自己的榜样能支持其他受难者,这种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而其名言“人啊,你当自助!”和他的行动为患难的人们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精神启迪。) 6.从“噢,人啊,你当自助!”这句话里,你能感悟些什么? 三、再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段)揭示欧罗巴令人沮丧的现状,并因此呼唤自由的空气和英雄的气息→(2-5)表明写作名人传记的目的,表达对“英雄”的独特理解→(6—7)表达对贝多芬的崇敬,由此呼吁人们鼓起对人类和生命的信仰。 四、齐声朗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或觉得非常重要的语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