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
范文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很好。听到大家的朗读老师也陶醉其中了。现在我请你再看这段话,你除了发现小村庄特别的美,你还有什么发现? 4.“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 三、 品味小村庄的最终命运 1. 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 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 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 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 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 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 (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 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还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板书:斧头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为什么要画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4. 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的是,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当绿叶慢慢变成美丽金色的时候,秋姑娘从遥远的地方旅行回来了,她来看望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呻吟.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斧头 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 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跳水》由 “跳水”所激起的…… 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备课笔记上的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 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碧红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 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 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 ……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 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动物头饰、录音带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去动物园的汽车(播放汽车的音乐)。到了,请同学们坐好。 2、出示图片,问: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尾巴的特点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比尾巴》就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3课,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想一想这课有几小节? 2、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来读课文,把生字读三次。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开火车、齐读) 4、这篇课文有多少个小节?(有4个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节,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贴动物图,问:这是第几节讲的?(第二节。) 3、指着没有尾巴的动物的图,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怎样了?(它们的尾巴没有了。) 4、出示动物的尾巴图,问:它们的尾巴在这里,谁能帮它们找回自己的尾巴? 5、你是怎样知道的?(猴子的尾巴是长的,兔子的尾巴是短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板书:长、短、像伞。 6、问:你们知道猴子的尾巴有多长吗?兔子的尾巴有多短吗? 7、问:比兔子的尾巴长的动物有哪些?与猴子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8、小结:长和短不是一定的,要通过比较才知道。 9、问:你还知道有什么长,什么短吗? 10、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做手势来表示伞的样子。) 11、看黑板的板书来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一节。 1、在第一、二节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是什么符号?) 2、教师讲解:这是问号,用在问句的后面,表示提出问题。 3、问:第一节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板书:谁的尾巴、“?”。 4、学生练习说问句。 5、指导读问句。教师范读,指名读。 6、加上表示尾巴特点的动作来齐读第一、二节。 7、小结:第一、二节写得很生动,因为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出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里还有哪几个小节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写其它动物尾巴特点的呢? (五)、学习第三、四节。 1、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来自学第三、四节,边学边想:你学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问:你学到了什么?(A、尾巴的特点;B、三个问句。)板书:弯、扁、最好看、“?”。 3、问:你还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男、女分组读。 (六)、做游戏《找朋友》。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游戏?老师有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边看游戏的内容边练习背课文,好吗? 2、这个游戏叫《找朋友》,想玩的同学请坐好。(教师发动物及相关动物尾巴的头饰)戴动物尾巴头饰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开始游戏,(如:A、戴猴子尾巴头饰的同学问:我的朋友在哪里?B、同学齐答:猴子,猴子快出来!C、戴猴子头饰的学生走出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3、看图加动作来背诵课文,再比赛背课文。 4、总结板书:这节课,我们学过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5、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平时多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练习(画一画)。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来帮它们加上尾巴。 2、画完后让学生说说动物尾巴的特点。 (八)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爱。 师:这是繁体的爱。师讲爱的意思。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就有了爱。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熟悉的画面,这是第一次抱母亲中……爱如茉莉,爱是心手相依,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师: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一起 读,再读。 生读 师: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有乔依,还有老妇人,还有女店主。 师:女店主又是______ 生:乔依的妻子。 师板书人物。 师:用简短的话说说怎样的一个爱的故事? 生简要说了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师:说得清楚,再请一个人说,就像他这样说。 生说清了关系。 师:看来理清了线索。大家看,乔依和老妇人原本是互不相识,老妇人和女店主也不认识,他们却把爱一个个地传了下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他们是怎么传递的呢?让我们首先走近乔伊。看他怎么传递爱的。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开始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______ 生:他处境凄凉…… 师:他反复强调了一个什么词? 生:凄凉。 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人想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 师:它就是冷凉呀,他为什么如此凄凉? 生:工厂倒闭了。 师:这意味着? 生:没有工作了。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妻子怀孕了,又要开始忙碌了。 师:真会读书,从后文中找到了根据。 师: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孩子……而此时他失业了。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凄凉? 生:可能是他开了破汽车。他有钱可以把汽车修好,或买新汽车,说明他很穷 师:还有吗 生:在乡间公路上,他有钱可以在城市买套房子。在偏僻的地方…… 师:最后说到,妻子回到房里,看到……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说明他怎么样? 生:疲惫不堪。 师:他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子又快生了。能读出凄凉吗?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开始。 生读第一节。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听,播放风雪声。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师: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陌生的老妇人,你注意到乔依的什么? 生:脸上带着微笑。 师板书微笑。 师:从微笑中读出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师:怎么读出的。 生:工作失业,还面带微笑问要什么帮助? 师:这就是乔依,面对乔依,老妇人竟紧张得闭上了眼睛?你在街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紧张?她为何闭上眼睛? 生: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以为是坏人…… 师:为什么认为是坏人? 生:没有人帮助他。从后面看出,他摘下了破手套,有点没文化的样子…… 师:是啊,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又没有人,来了这样的人,看上去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人怀疑呢?他们是陌生人,所以有点紧张害怕。乔依是怎么继续传递自己的爱?你读到了吗?板书:紧张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有点像亲人一样。他经常这样做。 师:看,乔依先请她别害怕,请她坐到车里,最后说对了,我叫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生:想和老妇人交朋友。 师:乔依非常理解老妇人的心情,赶紧安慰她。理解就是爱的别名。板书:理解 安慰 慰字下面有颗心,你能让别人安下心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说。 生读乔依的话。 师: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话语就叫安慰。乔依用微笑拥抱老妇人,用理解和安慰温暖了她。爱的传递到此为止吗?后来怎么做的呢? 生说修车胎的事。 出示这一段。 师:作者写得可细了,它是全文中写得最细的部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呢? 生:这样写体现他乐于助人。草草几笔,就写不出乐于助人。失业还是勤恳帮助别人。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开始。 生读。 师:谁来说。 生:我找到他尽力的地方是他的脚踝破了…… 师:谁补充。讲一个字,他读的时候有点错误。纠正腕的读音,第四声。 生:沾满了油污。不可能让衣服身上搞得那么脏…… 师:这样的帮助可不是举手之劳呀。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板书:帮助。 师:老妇人从开始的紧张不安,此时变得怎样? 生:充满感激。 板书:满脸感激。 师:她要给乔依回报,乔依怎样的表现呢? 生读。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 师:想问问你乔依,你一个人开车时不是正需要钱吗?你为何不要老妇人的钱呢? 生答。 师:一个词就写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 生答天经地义。 师:哪些事是天经地义? 生答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上课发言,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当给他钱时,他一下子楞住了。咱们读读。 生读乔依楞住了,他从没想到……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需要钱吗?如果说希望你做点什么的话,出示。 生接着读。 师:这就是乔依,你们看,他用微笑安慰老妇人。老妇人有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呢?有没有,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生读。 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们看,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板书:帮助。 师:她为何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呢?为何不当面交给女店主呢? 生:怕不接受。 生:怕店主觉得没面子。 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怎么做,这就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读这张纸条她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 师:这是怎样的泪? 生答感激、希望、 师: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出示:她轻轻地亲吻……亲爱的乔依 师:是什么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生答生活中有希望。 师:还有吗? 生:生活中充满爱。 师:爱的传递让她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让你接下去想,女店主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会怎么做呢? 生:让爱传递下去 师: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会把爱传递下去。乔依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无限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这就是爱之链。读读这段话(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之链中那一环,你一定曾经捐出零花钱,也许山村里同龄人就多了一本语文书。献出鲜血,用爱心点燃烛光。爱是接力棒,爱是同心的链,有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拿起笔来,选择开头中的一个,写一写。 1 老妇人告别乔伊…… 2 乔依醒来…… 学生开始动笔写。 师:我请一位写得快的读一读。 生写得很好,读得也很有感情。 师: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完,明天我们再来交流。下课。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学生自由读文。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 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 (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查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上节课学了文中哪些内容,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兄弟俩到底是怎么考达尔文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馈 4、学生装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文中感叹号表示的兴奋、高兴的语气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 6、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缍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工团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 4、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装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6、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采用拟人的写法,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4、培养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了解课文采用拟人的写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汇报:教师讲解。 4、巩固识字:抢读生字比赛、开火车读词语。 5、写字指导:教师示范讲解。(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 三、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 2、分小节读课文:说说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写小鸟最快乐,写出小鸟的活泼可爱。 第二小节:写小鸟最活泼,写小鸟是人类的朋友。 第三小节:写“红领巾”的爱鸟行动。 3、同桌间一问一答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2、培养学生的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渎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1、“红领巾”为什么加引号?“红领巾”指什么? 2、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应怎样读? 3、你觉得小鸟可爱吗?为什么可爱? 三、全般讨论得出答案。 1、指名读出赞美的语气。 2、借助图片理解可爱——外形、叫声、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全班读。 五、实践活动:小组讨论一个爱鸟护鸟方案。 六、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随文巩固文中14个生字及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及最后的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对少年英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王二小” 谈话: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那你们对二小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二小的故事。 2、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然后读一读。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过渡:咱们班的孩子都很优秀,聪明的你们读过课文后知道王二小在干什么吗? 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放哨”。师板书“放哨” 2、请五个孩子分段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五幅图画,配上哀伤的音乐,学生读完一段切换成另一幅与本段内容相符的图画] 3、播放课文朗读。 4、听完故事,谈感受与滋味。 预设:难过,气愤,仇恨?? 5、从书上哪一句看出王二小牺牲了?(引导学生找句子)[课件出示第四段课文指导朗读] 6、用波浪线勾画出王二小牺牲的句子! 讨论:“死了”与“牺牲了”。 7、敌人是怎么知道自己上了当的? 指导学生读相关句子。教师引导,狡猾的敌人为什么会这么笨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师:敌人是大人呀,怎么会轻易相信一个13岁孩子的话呢?因为什么?能从书上找出原因来吗?有一句话在暗示我们哟,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看书找句子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参与理解“顺从” [创设情境:日本军官和王二小对话的情境。学生演一演。] 出示图片,理解王二小的机智与勇敢,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第3、4自然段,读出王二小的镇定、坚强,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我们的沉痛和仇恨! 7、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二小,当时你会怎么想?你会往哪个方向带路?为什么? (1)相机理解“扫荡”,“叛徒与英雄”。 (2)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 三、看课件,听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多媒体音乐,看王二小被杀害的动画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 1、师:现在,我们就站在王二小的坟墓前面,你想对王二小说什么? (生发言) 师:对,就这样聪明可爱、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热爱 家乡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3岁。他永远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热爱的村庄、学校、小伙伴和八路军,他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山沟里的乡亲们。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渡: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血不会白流。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又种下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生)王二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示意齐读):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一起把一首颂歌献给他。(出示王二小画像)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听歌下课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0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生字:绅士一枚硬币魔力 词语: 木然:呆呆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褴褛:(衣衫)破烂。 俯身:低下身子。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欣慰:喜欢而心安。 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内容。 生讲后师归纳。 中午,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妇人立在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旁,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给了她钱,并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妇人收到了许多铜币。 三、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中午和晚上老妇人的所得为什么会有不同?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春天来临了,百花齐放,百绿峥嵘,生活是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我”一点吧。看到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不动恻隐之心呢?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同情”是一种美德,它缩短了幸福之人与苦难之人的距离,它是伸出的双手,它是温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风,它给苦难送去幸福,给忧伤送去欢乐,人人都献出一份同情,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职员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就会觉得自己看得见春天是多么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一拘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