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范文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 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教学内容: 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 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 学生汇报 2、出示各种活动 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 小组统计并汇报 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 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 二、尝试研究 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 小组讨论汇报 完成 书 上统计表 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自主活动 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 学生数脉搏 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 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 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 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 四、应用交流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 3、学生分组统计 课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 ①:3个。 ②:4个。 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 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 ①:天平没有动。 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 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6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7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8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xx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xx做的,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x4代替了。在口算3x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x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x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x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x4与3x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x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x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x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x4与3x4+6这两个综合算式, 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 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x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x4与6+3x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x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xx想买什么?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9【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0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1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14+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14-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14=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14=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