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幽默、马鬃、磨蹭、凄惨、翻来覆去、挎等几个生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结合文章内容的研读方法,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3.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真情,理解人生苦难的经历并重视铺垫人生发展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 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本。这么普通的一本书到底有何力量,能让作者历经60年之后仍牵挂在心呢?请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2.整体感知课文 ①默读课文,请一学生快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跟这本书有关的有哪些人?课文写了哪些事呢? (人物有:“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等。父亲和我送书给乔元贞,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念书,我带狗去上学以及交待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其中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 ③围绕“书为什么让作者牵挂”的思考问题。 (书的内容很普通,但它的经历可不一般,它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艰苦岁月,还凝聚了父子之间、少年朋友之间以及乡邻之间浓浓的情谊。所以说难忘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跟这本书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3.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①研读第一段中的:“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布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先介绍布劳恩作品,然后让学生欣赏布劳恩系列漫画《父与子》。漫画中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爱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请学生朗读2-10段(父子之间的故事描述),围绕着书写了哪些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学生合作讨论,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节,并从“文眼”入手层层深入的探究课文。 (A.事情可概括为:查书——分书——补书送书——转学。) (B.父亲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非常重情重义,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关爱,这些多像漫画中的那对父子。至于很难笑起来是因为那一段岁月多么艰苦啊,一本课本要撕成两半,两个聪明好学的小朋友一学期只对着半本书读,一个学期后,聪明的乔元贞因贫困而退学。) ②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思考一下他会给孩子怎样的影响? (文中的父亲没有摆出父亲的威严,也没有说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他关心孩子但给孩子独立的生活空间,他期望孩子有出息但并不急迫,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们在贫困中互相帮助的友情。父亲给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是“我”生活的引路人:不仅把“我”带进新的读书生活中去,避免了被贫困淹没的命运,又给“我”以品德的良好影响,为“我”的人生发展铺了坚实的基石。) ③纵观全文,除了父亲,还有哪些人和事给过“我”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贫穷的生活给“我”以磨练,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乔元贞的失学使“我”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而父亲和“弄不成”等父辈看重的村邻之间的友好情谊的作风使“我”成为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些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④品读文中两句话,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还应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通过前面的探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和“人不能忘本”,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为了它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事,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4.拓展与延伸 文中有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因为人生起点上的这个区别,乔元贞的人生与我截然不同,如果现在去采访他,他会深有感慨呢?请假设你就是乔元贞,写一段回顾人生时心里话。 5.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少年的时光虽然不长,可却像绚丽的鲜花,开放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足以使人馨香一辈子,所以请同学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作业设计: ①抄写生字词。 ②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③作者回忆了少年时的经历,承欢于父母膝下的日子和人生起步的经历,是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作者趣味盎然的记叙和深刻的思考,给了我们许多的教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又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1、看书──逼书──送书──读书 2、父亲、乔元贞、我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三、捕捉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发言: 1、说说你从叙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确: 1、父子之情:父亲发现那本“凄惨的课本”只是叹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可见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和、善良的人,是一个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友情的珍贵: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人与狗的乐:是我早已调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几声,来一个人狗合演“双簧戏”,给恶劣的生活处境带来一丝乐趣。 2、“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3、“本”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 四、体验感悟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qiāo),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大禹治水迎风沐(mù)雨,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yùe)足之刑而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挥师百万;屈原饱受艰辛而成《离骚》;司马迁致残殚(dàn)尽竭虑完成《史记》;曹雪芹户牖(yǒu)瓦灶而成《红楼梦》……从古到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 五、教师小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作业布置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掌握并积累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来感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苦难的生存条件下苦苦挣扎的生命历程。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当时苦难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深刻感悟主题。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书吗?也许是图文并茂的画册,也许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把它遗忘了,而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深植在他童年记忆的沃土,它是一盏灯,点亮了它的心房,照亮了他的人生。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他所承载的苦难与温情。 二 预习交流 ,了解学情(指名汇报成果并质疑问难) 三 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1.大家预习很认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我们大家的疑难,好不好? 2.大屏幕展示问题:可是这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面,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怎么理解? (二)重点研析,理解内容 1.提问: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为什么?(难以忘怀、父与子、难以笑起来) 这里提出了卜劳恩的《父与子》,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漫画画了父亲与儿子的一些事,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这篇课文也写了父子之间的一些事,主要是写父亲对“我”的爱,现在我们抓住这句话来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③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3.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4.汇报总结 ①难以忘怀的事都和“第一本书”有关系,回忆了“我”和父亲,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之间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父亲:藏书、问书、考书、补书、携子读书 我 同学:裁书、要书、送书 老师:带狗读书 ②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爱孩子、重视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这些事情哪些让你感动?哪件你觉得最有趣? ④《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浓浓的父爱,有纯真友情,还有带狗读书这样有趣的事,但牛汉为什么说“读了它却笑不起来?”中国当时的农村状况是怎样的? a指名回答(元贞辍学 一生贫困) (学校条件不好,“我”随父亲去崔家庄小学读书) b材料助读 大屏幕展示:鲁迅《故乡》背景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c提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状况是怎样的? ⑤总结:当时的中国农村是贫穷的、落后的、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像乔元贞那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读书学习呢?所以作者回忆起“第一本书”的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大屏幕展示: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齐读问题。 3、讨论交流。 4、汇报总结 四、总结提问,收束全文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还有什么问题? 2.牛汉难忘他的第一本书,不仅是那本书里蕴含着浓浓的父爱,纯洁的友情,上书房的乐趣,还有那童年时解读不了的生活的苦难与辛酸,正是这五味杂陈的情愫成为激励他成长奋进的沃土,让他茁壮成一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学们,请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那将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会造就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爱情深 读书乐趣 纯真友谊 生活艰辛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1.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课后反思:《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2、复述课文,培养表达、概括能力。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同学的友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父子之间、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难以得到精神食粮的本书时候,书的珍贵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本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非常珍贵的。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牛汉 牛汉,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2、积累字词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义 酷似掺和脊背枉读知书识礼翻来覆去奥秘凄惨 3、整体感知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 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②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③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读过文本,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各种情感,请举例说明文章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讨论、点拨: ①父子情。如父亲关心“我”的学习;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②同学、朋友情。如:“我”把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半给了家庭困难的乔元贞等。 ③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是指什么?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一次珍贵经历。它蕴含着生活的艰辛,父子的深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及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品味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喜欢的语句朗读,并讲讲喜欢的理由。 (2)文章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朋友之谊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深刻的内容,都是靠深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的。我们再来细细研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3、作者和乔元贞是同学,曾经乔元贞考了第一,作者考第二,为何乔元贞最后卖了一辈子小东西? 点拨:体会读书机会的珍贵,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学生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地思考生活与人生。 总结反思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⑵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⑵ 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⑵ 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七年级(下)课文《华南虎》及诗人牛汉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⑵ 思考: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3、研读课文,思考理解: ⑴ 这么一本普通的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而且还是充满感情的写? ⑵ 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⑶ 你觉得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什么人、什么情?体现在哪些事之中? ⑷ 揣摩细节,体会读书的不容易,父亲创造条件给我读书的英明;体会我对父亲的崇敬。 ⑸ 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4、悟读课文,体验延伸: ⑴ 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⑵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你能说一说吗?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81、学习目标: ⑴ 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感知】 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 简介《死魂灵》。(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识记重点字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四、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⑴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 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课后记】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由于年代相隔比较的久远,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从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章的创作背景,在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我注重从本文的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9【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2、体会蕴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学之情。 3、领会知识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来回翻动身体;一次又一次。 二、熟读课文,回答 1、文中共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运到后来分别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回忆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的? 四、品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体会有关句子的含义 五、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情节最为感人?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 六、文中写到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句,赏析课文语言。 4、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语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学法指导】 1、读: 自读法(圈、点、勾、划) 2、思: 质疑(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那你们还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吗?(请几个学生简单介绍)同学们的第一本书内容丰富,蕴涵着无限的趣味,那么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走进那段往事。 二、简介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⑵ 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下列字词: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掺和( ) 枉()读 3、复述课文: 围绕着“第一本书”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复述时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情节。 四、研读课文 1、思考: 作者回忆的仅仅是“一本书吗? “一本书” 可以蕴含许多感情,请阅读相关语段,用“从──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 2、质疑: 赏析了课文内容后,你对书中的语言、语句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间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五、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了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六、课文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从基本知识积累、情感启迪、学习方法等方面小结)。 七、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当“我”把补好的课本再次送到乔元贞的手里时,乔元贞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像乔元贞的神情、语言,写一段话描写当时的情景。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与父亲外还有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三人虽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人,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 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2教材分析: 1、牛汉写童年生活的文章。 2、八下第一单元(“人生历程”)第三课。 3、略读课文。 4、语句浅显,生活气息浓,有一定趣味性。 5、七下课本中有牛汉的《华南虎》。 教学目标: 1、练习阅读。 2、开拓思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设想: 1、板块教学。 2、学生发言为主。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交流 学生谈自己“第一本书”、“难忘的书”。 二、述内容 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色? 三、明主旨 提示: 关注结尾句——“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 通过写作者拥有的第一本书和这本书所承载的感人故事,揭示了那个朝代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 四、品情感 归纳: 文中围绕着“第一本书”主要表现了三种情感:1、父子之情;2、同学、朋友之情;3、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思考:你对哪种情感最有感触?为什么? 交流:课堂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抓特点一本的书。 探内涵艰辛温情 品情感父子同学人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