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木兰诗》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趣味学诗。 【教学目标】 1、在畅谈中,分析木兰形象,理解中国女性的多种文学形象,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2、在表演中,领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3、在诵读中,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 抛砖引玉:同学们都知道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个故事源于今天我们要学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学了本文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就“考证木兰身份”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二 分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读了之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木兰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热爱祖国的性格。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木兰从军途中思念亲人的心态,可见她也是脆弱的人。木兰回家后对镜贴花黄的娇态,也体现她柔美少女的一面。 (教师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于无形中疏通文意) 3、引申: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像木兰这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学生畅言自己心目中女性偶像事迹。 4、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像林黛玉、崔莺莺这样的女性,哪一种更符合你对中国女性的定位? 三、体会情节繁简处理 1、教师:形象靠情节塑造,这首叙事诗按什么顺序,怎样展开情节的?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 2、学生填写表格: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奔赴战场──艰苦作战数年──归来家人团聚。 3、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为国效力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四、诵读练习 1、让学生谈谈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2、教师指导: ⑴ 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⑵ 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⑶ 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⑷ 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⑸ 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F、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读。 5、请个别学生读。 五、作业 1、背诵本诗。 2、小组合作将本诗排演成短剧。 第二课时 一、表演自编自演的短剧 二、检查背诵 三、把握诗歌特点 1、教师:请说说这首诗与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中,教师适时点拨: ⑴ 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互文句还有哪些? ⑵ 文中的叠声词有何作用? ⑶ 数词有何特点? ⑷ 有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作用? ⑸ 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四、练习巩固(同课后) 【板书】 何所思 何所亿 ↖ (复沓)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 (铺陈) 百战死 十年归 ↖ (虚指) 东阁门 西阁床 (互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