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范文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P28-29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观察与思考: 1、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26+56=42(角) 即:(2+5)6=26+56 3、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讨论与归纳: 1、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3=56 +8 2、判断: 13(4+8)=134+8() 13(4+8)=138+48() 13(4+8)=134+138() 四、简便运算: 1、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②分配合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人,跳绳的有()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 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复习旧知: (一)填空: 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最小的带分数是()。 2、1米的3/7是()米,3米的1/7是()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厘米,时针扫过了()平方厘米。 (二)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 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 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 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 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 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 (三)拓展练习: 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现三辆汽车在同一时刻从此站开过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1)工人们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公路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完。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2)有一桶油,每次抽出桶里油的一半,连续这样抽了5次后,桶里还有油10千克,求这个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3、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还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4、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5、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6、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上4,这个分数约分后是2/3,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实践要求: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9——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2、数学思考:如何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问题解决:可以通过比较、思考、交流的方法,经历计算对自己的理财方案作出解释。 4、情感态度:感受理财的重要性,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理财,培养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会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最近看了一套《贝贝熊系列》丛书,是关于培养孩子理财能力方面的书籍,读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在动物界,贝贝熊通过学习能做到对自己的财富有计划、合理支配,我想我们通过这一单元前面的学习,也能够对我们的财富进行支配,你们同意吗?那好,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也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即掌握《学会理财》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谈话,轻松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任务一 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奖励他8000元的奖金。再过6年聪聪就要上大学了,爸爸决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留给聪聪上大学用。(存款方式为整存整取) (1)小组合作,做出3个存钱方案。(提示:小组先商议好方案,然后写到学案上) (2)并算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根据小组制定的三种存钱方案,组长做好合理分工,计算利息,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计算利息的时候,只考虑本金) (3)议一议:你认为那种存钱方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计算利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聪聪家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存钱方案,进而计算每种方案的利息,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三、小组汇报、展示 {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重点放在解释哪种方案,即学生能对自己制定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任务二 聪聪一家三口,妈妈每月的工资是2160元,爸爸每月的工资是4180元,爸爸的工资中还要缴纳30多元的个人所得税。过6年聪聪要上大学,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零存整取的计划。 零存整取:零存整取是银行定期储蓄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储户在进行银行存款时约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只有一次补交机会。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 (1)计算聪聪家每个月的结余。 (2)根据聪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存钱计划,并说明理由。 (3)按照你的存钱计划,算一下,到期能取回多少钱? 知识链接:零存整取利息计算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额×累计月积数×月利率。 其中累计月积数=(存入次数+1)÷2×存入次数。据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计月积数为(12+1)÷2×12=78,以此类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计月积数分别为666和1830。 五、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感受在给定目标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课下作业 为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零存整取的存钱计划。 {设计意图:作为本节课知识的延续,让学生养成一个合理消费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上有计划的人,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 板书设计: 收入:2160+4180=6340(元) 支出:2500+800+200+160+30=3690(元) 结余:6340—3690=2650(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半径和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课时的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验,突破关键。 理解和认识圆周率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关键。教学时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圆形硬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辆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明明和刚刚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踏板车,如果轮子只滚动一圈,哪个滚得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车轮越大,滚一圈就越远。 2.引入:在课前,我们通过学情检测卡的内容,已经了解了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01年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 = 1/4 20公顷 2000年 25% 2001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办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办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板(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折扣和纳税之后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扣和纳税这两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障碍点应该在于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设计说明 1.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旧知展开教学。 本设计充分利用“黄豆营养成分”这一情境,对教材内容略做调整,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作比较,体会两种问题的共同特征,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2.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 在对一个数乘百分数的算法的探究中,当学生发现可以将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来计算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这一理念,这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也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求教师完美地将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思想方法,这些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会用到,数学课的魅力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食物营养含量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师:(手里拿一把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些黄豆大约有多少克?(约250g) 师:你们知道黄豆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师:你们的想法和营养学家检测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营养专家还检测出了有关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我手中的这些黄豆含有多少克蛋白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手拿黄豆的情境,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到原来黄豆含有这么多有营养的物质。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应该如何列式? (1)师: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很多关于黄豆营养含量的问题,你们能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一个求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吗? (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编写题目: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在250g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2)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并汇报交流。 ①你能试着用画图法来理解吗?学生试着画图。 通过画图我们知道,求蛋白质约有多少克,就是求250g的36%是多少。 ②学生试着列式:250×36%。 ③列式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道题是求250的36%是多少,所以也要用乘法计算。(36%化成分数是,这道题也可以理解为“求250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计算蛋白质含量,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1)师:你们有办法解决吗?请同学们以250×36%为研究对象,4人一组展开交流,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并将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计算。 36%==250×36%=250×=90(g) 方法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36%=0.36 250×36%=250×0.36=90(g) (3)方法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个性化学习。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大屏幕,从情境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生1:9/103=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谁还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9/103结果是多少呢?请在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师适时巡视指导,找出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方法。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我们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这是哪位同学的,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他用的是长方形布条,这是哪位同学的,介绍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不管是画线段图还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我们都可以得到每份是3/10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