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诫子书教案 |
范文 | 【精选】诫子书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诫子书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诫子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