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运算律说课稿 |
范文 | 运算律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算律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算律说课稿1第一板块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做了一些孕伏。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将从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 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 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 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 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 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 (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 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 18+(24+□)=(18+□)+32 (18+□)+b=18+(a+□)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使上述过程能够流畅进行,我将准备挂图,从上述我所设计的教学看,我所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学法主要有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 运算律说课稿2《运算律》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探讨乘法运算律。在教材处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 在教材处理上,以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为教学基础,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自己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探讨出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完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探讨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探讨乘法运算律之前,让学生反思刚才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地探讨其它三种运算有无运算律。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猜一猜,在四则运算中,除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以外,其它的运算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根据各自的猜测结果,用数学上的列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这样又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从课堂之初到整个探讨的过程直到探讨出最后结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阶段,他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作基础的,却又是崭新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底但又没有充足的把握,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更加愿意尽快地找出结论来证明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因此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三、形成知识间的网络。 这节课是以探讨运算律为主,同时又得出了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教材的处理上比较独特,将小学阶段的四则运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这样想问题,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会有这两个运算律吗?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涉及到减法和除法的问题。这里单独地提出来,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从对比的角度明确了减法和除法不具备这两个运算律,也解决了学生在做减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始终,他们自主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他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聆听伙伴的发言,从中受到启迪,他们在课堂上角色意识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位置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合作轻松、愉快。 运算律说课稿3运算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与简算方法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联系、对比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辨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技巧,进一步发展数感。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学情分析:大部分孩子对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这一能力还有所欠缺,尤其表现在对应用“凑整”思想的意识淡薄以及不能灵活、合理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上。有些式题同时包含了几种简便方法,让学生防不胜防,教师“唠”而无功。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计算复习课应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创设“高斯求和”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渗透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简算在生活中的价值。 2.自主整理 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设计了预习单,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常见的运算律、运算性质和简算方法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通过课前的自主整理,学生对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更有了充分、完整的认识。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交流整理的知识,互助评价,教师则及时点评、激励、提升。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把整理知识置于课前,在时间、资源的利用上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才有话说,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3.练习实践,应用简便 由于本课的教学点众多,哪些是基础的、必须的,哪些是领悟的、理解的,哪些是忽略的、弱化的,需要用整体建构的思想来实现。为此,在练习与实践中我安排了基础练习与重点突破两大板块,旨在让“形”(运算律和简算方法的结构化外形)与“式”(具体的简便计算题)完美对接,学生深层次解读式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既循序渐进,立足基础,又层层推进。 基础练习环节,首先设计了“快速判断,下面各题中哪些题可以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道题,交流。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使学生知道在计算中一定要养成“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想想能否用简算”的审题习惯。同时,能进行简算的题往往在数和运算符号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样的练习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数感。然后集中呈现不同类型的简便计算,重在立体拓展简便的涵义,逐步完善学生对简算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直接运用运算律和简算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对简便计算的意义、结构类型的理解更加完整、透彻。 重点突破环节主要是一些变式的习题或不能直接用简便方法而需要通过转化的式题。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审题,边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才能算得又快又对又合理,从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其间突出简便计算“分”的思想和“变”的思想25×4.4 21× 5.17×1.53-51.7×0.053 学生错例的讲解原本是设计好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题,让学生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受贲友林老师平面图形复习的启发,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收集学生评讲,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这也与我们学校推行的先学后教理念相吻合,所以我把这一环节改为学生课前自己收集错例、分析错误原因,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评析,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及辨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计算能力。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精彩,我们看到大多数同学呈现的都是属于负迁移的题目,也是容易混淆的题目,通常为了凑整改变运算顺序,学生分析的也很透彻,尤其是张沈阳既有错例分析改正对比小拓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你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学生就会演绎出更多的精彩,收获成功的快乐。 解决实际问题、运算规律的拓展和自我挑战的介入,不仅是使课堂生出许多数学味来,而且顺应了学生追求创造与突破的学习愿望。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看似简单的运算律和简便计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取舍。简便计算通常学生对于单纯的简算比较在意而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简便计算常常忽视,缺乏那种简算意识比如圆环面积计算、相遇问题等,因为时间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少了些,犹如蜻蜓点水。另外对于多加要减、多减要加这样的题型其实掌握的也不好,容易混淆课上没有涉及到。混合运算,可以按顺序进行计算,也能依据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如何体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本课淡化了这一目标,比如 ,我是放在快速判断中的,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感和口算能力,只顺应了少数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没有感觉,如果以对比的形式出示乘法分配律计算和按运算顺序计算两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知道有的时候不需要运用运算律,反而会更简便。这样处理学生感悟要深刻些。 运算律说课稿4一、教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律》这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运算关系,而且体会了这些关系之间的作用,实际上,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运算律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的成立。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运算”的活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2、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黑板演示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 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动手计算。通过学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教学程序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六、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8╳4╳12.5╳0.25 546+785-146 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五、课后反思:略。 六、板书设计:(略) 运算律说课稿5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的《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教时,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件,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3、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5、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交換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口算(数的分与合)等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对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潜意识里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很多学生是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快。所以我没有从“零起点”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置一个小竞赛,有意识让孩子巧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观察特例,引发猜想。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一般会回答:①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 ②28和17交换位置,但结果不变。 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学生的争辩,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3、举例验证,自主探索 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举多少个?(无数个)可能举无数个吗?(不可能) 每个同学举3个例子,然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看看他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4、观察等式,总结规律。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可能有三种表示法:①用文字(数字)表示; ②用符号表示; ③用字母表示。 数学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板书:a+b=b+a。 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四)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再次出现主题图,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得出(28+17)+23=28+(17+23)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规律。 (1)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起来(同桌互相交流)。 (3)用字母表示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五)实践应用 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础训练就是书上第58页的想想做做1、2、4、5.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六)全课总结 四、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采用了“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的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