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
范文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2[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学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 (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 (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