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范文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1

《小池》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描绘了初夏池塘优美的意境,赞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教学,我采用了这样的一些办法:首先是用画面、用故事感染学生,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后我和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相互提问、互相启发。这时,我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感受诗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头”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讨论、交流、想象,丰富了诗的意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就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2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真实反映和体现,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1、听: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诵读,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2、说:组织学生讨论这泉水可能会从哪里来?这个池塘里还会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地猜,大胆地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把古诗的意境体会的有滋有味,把诗人的情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3、读: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诵读古诗(自由练读,读出个性——个别读,集体评议——教师范读,牵引示范——再次个别朗读,尝试品读——同桌互读,扩大朗读训练面——全班齐读,情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我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写:在学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立”:

(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3)引导书写:仔细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范写——描红——自由练习,教师提示:把“立”字写得端端正正,像小晴蜓一样立得有精神。)

不知不觉中,就把“听说读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这是高效的整合。

二、古诗的体会、生字的教学融为一体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本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课堂中,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生字教学的处理。如“惜”字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出“惜”,再组织学生读准字音、找朋友学会“惜”,最后再引导学生看图读诗,体会“惜”。又如“立”字的教学,首先引导结合图画换词体会,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做动作,最后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立”字,写得像你们刚才站得一样有精神。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会体会的会更精,语感会更强。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3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开放式的教学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开放式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意任为,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思想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学。以上教学片断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歌声”来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学生这些虽然有些偏离作者意图,但又不无道理的思考,我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积极的响应,积极的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式的评价,学生的思想也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中得到升华。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语文课,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尊重学生特有的想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4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到了教学的末尾,即在我讲述完整首诗的诗意后。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把生字词安排为课前预习自学,可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安排就不能让他们更透彻地去理解生字词,同时也不利于下面对古诗大意的教学和对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书板画的设计上也有所欠缺,板书不够完整,板画没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画环节中,我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体会,也能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可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讲解与板画有点脱离,导致板画不能发挥作用,而且板画的技能也还不够成熟,画得不够生动形象,在这方面上,我觉得我应该多加学习和练习。第三,我的讲解不够详细,有的地方显得有点操之过急,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诵方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因为讲解不够详细,所以显得内容有些空洞。在导入环节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整个设计中,我以小学语文新课标为指导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也一直想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教学,不想被那种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方式所束缚,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尽管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有漏洞。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挺连贯的,不会有很多脱节,只是有的儿童化语言还应当加强,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教态还是挺自然的,没有那么拘谨。

总之,在这一次讲课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地方设计与实施有所脱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考虑更多的因素,从而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经验是靠积累的,我会在每一次的教学后,认真地去做好反思与总结,争取每个下一次都能做得更好。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5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学《小池》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首诗和昨天学的《所见》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发现《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而让他们知道两种不同绝句的节奏。但是班上一个男孩的回答:“《所见》这首诗里面有人,《小池》这首诗里面没有>写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力,也为自己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而感到羞愧。我连忙说:“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所见》是一首写人的古诗,所以昨天我们学习《所见》的时候可以采用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记忆背诵。《小池》是一首>写景的诗,我们今天就尝试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忆背诵。想要画好《小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让后进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本诗的意境。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6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7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8

作者笔下的小池塘美,美得令人心旌摇曳,美得令人陶醉,美得令人心驰神往!这篇散文形象生动、内容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合理、意境优美。品读这篇文章实是一种享受。

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边读边在脑海中过电影,想象画面。学生美美地朗读着课文,教室里读书声此起彼伏。读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说说小池塘美在哪里?一个孩子一脸陶醉地说:“池塘边的柳树姑娘很美,春风姐姐轻轻地吹,柳树姑娘的辫子甩来甩去。”孩子想象中的柳树真的很美,但第一自然段没有讲到柳树啊,我想要的答案是“水波美”、“芦苇美”。于是,我笑着问他:“第一自然段中有写到柳树姑娘了吗?”孩子摇了摇头,红着脸坐了下来。其他的小朋友似乎心领神会了,纷纷回答:“小池塘美在岸边的芦苇长长的,绿绿的。”“小池塘的水波一闪一闪,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很美。”我很顺利地出示了两句描写池塘美的句子,按部就班和学生一起品味、朗读。

就这样,似乎非常圆满地结束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

课后,我在想,孩子之所以能想象到课文描写以外的池塘边的景物,正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读书,仿佛身临其境。这理应值得肯定表扬,可我却断然否定了他,这无疑给了这孩子一个深深的打击!造成错误的根源是:我的心中只装着自己预设的教案,把学生完完全全地丢掉了。

如果每一堂课上,老师的心中始终都装着学生,那么理想课堂离我们不远了。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9

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先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五)提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们的表现我十分满意。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得到了持续发展。

二年级下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篇10

本组课文都是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的。主要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目标上,我把它定为:

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并学习两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小池塘的美丽上。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也是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的。现在,我就这节课课后的一些感想来阐述一下:

1、在具体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等教学方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奇异的东西所吸引。根据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这一课我主要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还适当地运用相应的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本节课教学我以读为主,通过感悟读,比赛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但是,也许是我设计上考虑还不够仔细,我后来发现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还不够细致,还不太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得不太理想,也影响到了对池塘“明亮、美丽”的深一层的理解。

2、在设计学生说话练习这一环节时,我充分以课文为基础,设计:()倒映在池塘里,像()。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引领下,学生说得很好,尤其听到有学生说“花朵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很高兴,也很欣慰。但是,课后我也看到了自己思考设计的不周全,我觉得这样的设计难度还是高了点,虽然有学生说得很好,但毕竟只是少数,这样的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决定在后面的课上,我要先给学生一点提示,降低一点难度,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想象,体会出池塘的明亮与美丽。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2: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