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 篇2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边的图画。你们认识它吗?对,就是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远: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五、作业自助餐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语文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区别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区别形近字 1、出示“但、担、峰、蜂、锋” 2、指名读 3、交流讨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你的发现。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 1、出示这些词语,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 溜达疾步 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妙。 教学重点: 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著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 4、小结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春联活动策划 1、出示春联,指名把这副春联读出来。 2、介绍春联的有关知识。 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3、活动策划 收集你感兴趣的春联,策划一次活动。 收集春联,朗诵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 4、布置任务:课余时按策划完成活动。 5、检查活动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 篇5教学意图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其中五个板块旨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通过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积累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 (二)教材解读 本册《语文园地一》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板块:“识字加油站”是一首谜语诗,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巧妙地镶嵌在谜语诗中。“一”“二”“三”“四”“五”在第一单元识字课中已学过,“六”“七”“八”“九”“十”是借助谜语诗需要识记的五个汉字,其中“八、十”是需要书写的汉字。 第二板块:“字词句运用”安排了3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笔画,建立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概念,多一笔、少一笔就会成为不同的汉字,让学生在去分中巩固。 第三板块:“书写提示”一是提示写字时的书写姿势,二是提示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园地里的“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都与数字相关,教学时,可做整合处理。如,读数字诗学写数字“十”时,可以与“书写提示”整合;也可通过“一”和“十”的比较,“二”和“三”的书写,联结与“字词句运用”中的形近字比较学习。 第四板块:“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咏鹅》,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文,不要求完全理解古诗,会背诵即可。 第五板块:“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小兔子乖乖》,让学生在有趣的听唱活动中和大人一起读儿歌,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小兔子乖乖》音乐。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识字加油站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预设:喜欢。)现在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如果你知道答案就举手。谜语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谜底:雪花) (2)你们很快就猜出了答案,谁能说说你这么猜的理由? (3)那你们想不想学习这个谜语呀?学会了你们不仅能考考家长,还能认识新的生字宝宝呢。 2、多种形式读谜语 (1)教师带读谜语 (2)男女生一人读一句。 (3)教师示范边做手势边读 3、闪卡巩固 认读字一闪而过,学生大声读出这个字,并用铅笔把这个字圈画在书上。 4、连连看,巩固识字 板书1—10的阿拉伯数字,请同学们在数字下面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 提示:“两”就是“二”的意思。 5、拓展含有数字的成语 七上八下十全十美九死一生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书写提示 过渡:刚才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谜语中的认读字,相信你们回到家可以用这个谜语考住爸爸妈妈,特别了不起。那你们想不想继续学学里面的生字宝宝呀? 1、我说你做 模仿本单元《口语交际》的游戏形式,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巩固书写习惯。同学们请注意倾听,老师现在发出指令,看谁听的清、做的准。 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执笔。(同桌间互相检查) 2、学写“八” (1)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撇起笔左上半格,收笔出尖;捺在撇上起笔,收笔出脚。撇捺写舒展。 (2)学生描红,师根据正确、端正、整洁进行评价。 3、学习笔顺规则 (1)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二”和“三”的写法,现在老师写这两个字,同学们举起手和我书空,谁发现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这两个字笔顺规则都是从上到下的) (2)“十”、“禾”的教学方法如上,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观察笔顺规则,强调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现在大家记住这两种笔顺规则了吗?我们学过的哪个字也是这样的笔顺规则呢?(预设:“云”是从上到下,“田”里的十是先横后竖) (4)学生描红书写。 (5)同桌间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评并互评。 评价标准: 字词句运用 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不仅学会了笔顺规则,书写得也非常整洁、美观。老师想奖励你们几粒带有魔力的种子。种下这些种子,就会长出我们学过的字宝宝,神奇不神奇?猜猜看,上面会长出哪个我们学过的字? 1、好多同学都猜对了,现在咱们一起揭秘,看看到底长出了哪些字?出声读一读。 2、你们读得真准确,一朵花上长出了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长得——(预设:很像)那它们有 什么不同呢?(预设:后面的字比前边的字多几笔)。 是呀,我们看,人加上两笔就变成了天,口加上两笔就变成了田,日加上一笔就变成了目。可见,书写汉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然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就会构成不同的汉字了。 3、现在两人一组给这些字宝宝找找朋友吧,看谁能组更多的词。 日积月累 过渡:神奇的魔法让种子开了花,还吸引来了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鹅。你知道吗,唐代的诗人骆宾王还为它写过一首诗呢。想不想一起学一学? 1、教师带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 2、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检查,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同学们,这首诗描写了可爱的大白鹅,它是有一定描写顺序的,你们看,曲项就是它弯弯的脖子,然后描写了它雪白的毛,最后写了拨水的红色脚掌(手指着图片,帮助学生直观领会) 现在我们一起根据图片,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4、以前有很多同学学过这首诗,没学过这首诗的同学也没关系,给你们一点时间,两人一组背诵这首诗吧。 和大人一起读 过渡:我们今天在语文园地中大有收获,学了不少知识,现在请你们放松一下,听老师讲个故事。 1、学生观察插图,听教师讲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课件出现课文插图)。 2、交流故事,分享感受 (1)故事讲完了,谁记得故事中出现的动物有谁? 生:老山羊、小灰兔和小白兔。 (2)老山羊送给小灰兔的是?(一车白菜),小白兔要的却是?(一些菜籽)。 (3)你喜欢小灰兔还是小白兔,为什么? 预设:我喜欢小白兔,它很聪明,也很勤劳。 3、布置家庭任务 (1)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2)和大人分角色演一演。 语文教学设计 篇6设计理念 1、渲染情境氛围,强化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诵读感悟,深化体会春联之美。 3、启导自主探究,优化语言实践训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导读课文,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 2、诵读感悟文中的五副春联。能熟读成诵。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深化了解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激趣入境 1、张贴四副春联:看到这些春联,你联想到了什么? 2、课件播放欢度春节的情境。 [设计意图:借助春联和热烈的欢度春节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自主参与的学习意识。] 二、诵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读春联,体会大意(有所理解即可)。 2、联系诵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大意,荆、组交流。 3、品读背诵春联,赠春联。 4、启发:为什么过春节要张贴春联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大家听后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诵读春联,自主感悟,交流分享,形成共识;背春联、赠春联,激励学生;提高了目标速成效率。] 三、导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春联特点 1、出示名联导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学生品读,提问:你们很容易从这副春联中发现什么特点呢?(字数相等,词句对称) 3、自读课文第二段,读后提问。 (1)读了这段课文后,你进一步了解了春联的特点了吧? (2)春联又是怎么对仗的呢? 出示春联: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齐读体会。提问:谁来说说这副春联是怎么对仗的?这一联是表现哪方面内容的? 4、指导诵读。 5、回应分析“风声雨声读书声”一联是如何对仗的。 6、小结 [设计意图:体会春联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里,借助名联引入,使学生产生初步的认知共鸣,调动他们有意注意,顺势利导地切入后面的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学有激情,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四、尝试语言实践,体会春联对仗特点 导入:读春联有意思吗?想做几道关于春联的趣味作业题吗? 1、找下联,赠联。 风吹柳丝条条绿 ____ 春来大地百花放 ____ a、十年树木喜成 b、日照梅花朵朵红 c、秋到人间五谷丰 d、莺歌燕舞闹春光 2、填词补联,赠联。 今日祖国花朵 □□社会栋梁 福满人间家家福 春回大地□□□ 3、学对下联,赠联。 福如东海 □□□□ 快快乐乐辞旧岁 □□□□□□□ 4、小结:这几题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你们是真正了解春联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要务,加之春联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申的瑰宝,因此有创意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春联的语言实践训练就非常有意义。通过形式新颖而有梯度的找下联、补春联、对下联的练习形式,再配合激励表扬的赠春联,学生定会学得热烈而亢奋,强化了他们对春联特点的感悟,有效提升对春联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五、导学第三段 1、导人:春联从形式上我们已经体会到它的对仗美,从朗读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声律美,请大家再读读看。(自读、齐读上面的春联) 2、提问:春联读起来觉得怎么样?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相机理解“抑扬顿挫”。 (2)再读上面对联,感受它的音乐美,并赠联。(齐读、个人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春联,强化其感受春联的对仗美和声律美,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六、齐读最后一节,总结拓展 1、导读最后一节。 (1)理解“开卷有益”。 (2)启发: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春联可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学语文呢?(广告语、宣传标语、店铺美名……) 2、回顾自读全文,再次感悟。 3、总结拓展。 原来春联中也有不少的学问。读春联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学习,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优美的春联,读背下来。下一周,我们将在班级组织一次背春联大奖赛。 [设计意图:关注语文学习的强化和延伸。读文再次深化体会春联的特点、内容、种类和用途,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与优美,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养成留心生活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天能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阅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交流汇报。 (1)认读词语 彼此疏通砌成清澈诧异强健痕迹耕地 (2)课文写十年前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三、阅读感悟 1、理清起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2)、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指名几个学生读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4)、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喝。从而得到了祝福,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为了弄懂这个问题,真是各奔东西。 2、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画出他们的幸福感悟。 3、学生汇报交流 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4、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5、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 (2)、那他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读有关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过渡: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想知道徐老师的幸福感悟吗?我们一起分享吧!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 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 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 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2、孩子们,你们的幸福感悟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3、师总结: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五、作业设计 排练课本剧《幸福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十年前挖砌水井快乐兴奋 学做医生帮助别人 十年中辛勤工作对人有用对人有益快乐自己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十年后再次相见畅谈幸福 语文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习方法真棒。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自主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4、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习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生活中你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1、学生交流,口头习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 篇9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知道文章叙述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和感受,重点写了游览赛里木湖的情景,抒发了兴奋之情,表达了要和好朋友分享快乐的愿望,但它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是以信的格式写出来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信上。 2指导学生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分析例文,了解信的基本格式,明确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明确各部分书写在什么位置,明确信的内容,需要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3指导学生分析“习作要求”,知道是给亲戚或朋友的一封信,注意有的放矢,用语得体。 4指导学生选择写信的对象和选择好信的内容,鼓励学生写好后寄出这封信,为日后书信交往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今虽然有了电话、电报、电脑等先进媒体,可人们的社会交往仍离不开书信,本次作文要求给你的亲戚或朋友写一封信。 二、读析例文 1、引入例文<<给好朋友的一封信>>,认真阅读。 2、简单交流,指出文体,并结合信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珠社会交际作用。 三、系统介绍,严格要求 1、着重提出,信的格式不能搞错。 2、系统介绍信的格式。 (1)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 (2)每个部分该写在什么地方,都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3)还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小型练笔,填写格式。 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正文内容。 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叙述见闻,也可以介绍经验,交流思想等。 六、对照要求,完成草稿 七、组织修改,注重格式 八、认真誊写,符合规格 写信给别人,越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越是说明对别人的尊重。 九简介信封写法,鼓励投寄 语文教学设计 篇10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雪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 篇1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 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四、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1)你为什么这样读? (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6)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1)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春晓》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引出课题:春晓。 解题:解释“晓”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3、细读课文 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4、再读课文,准确把握。 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拨)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难点:初步理解寓意,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根据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今天要讲解的课文主人公——青蛙。学生交流之前对青蛙的认识。教师点评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讲解”“际”的读法,“观”和“沿”的写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教师相继指导点拨。 2、精读美文,品悟表达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的不同语气,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你想学习文中的青蛙还是小鸟,学习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巩固总结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文中青蛙跳出井底会对小鸟说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总结补充。 (四)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篇12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 篇14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 (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语文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