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难点是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预设过程】 一、回顾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三个儿子?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让我们再来骄傲地夸夸他们吧! (课件出示妈妈话) 3、请三个小朋友扮演三位妈妈,表情朗读。 二、朗读感悟 1、质疑启思: ⑴ 过渡: 这就是妈妈眼中的三个儿子。 (板书:妈妈眼中) 可是,在老爷爷的眼中 (板书:老爷爷的眼中) 又是怎么样的呢? ⑵ 学生质疑: 导语: 是啊,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 (板书问号) (第三个儿子) ⑶ 为什么你们认定他就是老爷爷眼中这唯一的一个儿子呢?哪告诉你的?读给大家听听。 2、自主发现, 深入体会水的重和妈妈提水的辛苦: ⑴ 哦,这个儿子帮妈妈提的是一桶怎么样的水?(沉甸甸的水)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桶沉甸甸的水?找到划出来,仔仔细细读一读。 ⑵ 体会句子: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① 生自由读。 ②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③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水很重? (板书:“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 ④ 指名读,评议: (导语:是啊,多重的一桶水啊,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多累啊。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水桶的重和妈妈的累给读出来呢?) 师倾听学生朗读的亮点,师通过及时评价引领学生有情朗读。 ⑤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感受母亲的辛劳。 A、师范读,生闭眼想象。 B、四人小组交流感受。引导:可以用你的语言,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 C、汇报交流。 ⑥ 老师啊,也想请你来读一读。我闭上眼睛来听一听,看我的眼前,能不能也出现像你们一样的画面。 (全体深情朗读) ⑦ 联系生活体会: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曾经拿过,搬过或者拎过很重的东西吗?请你回忆一下。此时,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3、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过渡: 这时,三个妈妈也多么希望有人能来帮帮她们呀!可事实是怎样的呢? (读文说感受) ⑴ 你能用文中的三个句子来说说三个孩子的表现吗? (课件出示句子) ⑵ 朗读感悟。 ⑶ 你对三个儿子的表现是怎么看的? (同桌交流) ⑷ 全班交流。 三个儿子的行为对比: 一个儿子只顾自己翻跟头,一个儿子只顾着唱歌炫耀自己的才艺。独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对比: 这时候,他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4、想象体会,进一步感受第三个儿子的精神品质: ⑴ 那么重的一桶水,大人都不太提得动,一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提着这么重的一桶水,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想象一下。 ⑵ 你认为这三个儿子当中谁最能体会妈妈此时的需要呢?为什么? ⑶ 揭示中心: 难怪老爷爷会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原来老爷爷看到的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儿子。 (板书:孝敬父母) 三、明意练笔,挖掘孩子的内心想法 1、提出建议: 此时此刻,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三个儿子、对三个妈妈、对老爷爷、对同学、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对自己说的,请你选择一条,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干的小朋友可以写得更多。 (课件出示:我想说……)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四、小结,升华情感 小朋友,一直以来,我们都感动于妈妈对我们的爱,感动于妈妈对我们的付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小朋友也一定会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是吗?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妈妈眼中 老爷爷眼中 我的眼中 ↓ ↓ ↓ ① 既聪明又有力气 只有一个儿子 ② 唱歌好听 ③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孝敬父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2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 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联系朗读。及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总()电()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 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火、文、六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材分析】 白雪公主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顺着继母四次设计陷害白雪公主展开,白雪公主善良却不辨敌友;单纯却挡不住诱惑;受到朋友救助却不重视忠告;致使三次上当受骗,屡 陷死境。故事告诉少年儿童要不受诱惑,分清敌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感悟白雪公主的形象,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 【教学重点】 感悟白雪公主的新形象及生活教训。 【教学预想】 本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学生的认知不是从零开始。因此,教学重点不是了解故事情节,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纯真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白雪公主的形象是完美的,依据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四次上当受骗的原因上,也就是感悟白雪公主的新形象,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上。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 。 (1)了解学生的已知 上课时,教师可问学生:“谁读过或看过白雪公主这个童话?”(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白雪公主这篇童话故事的熟悉程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环节。如果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可以让愿意讲的同学讲讲这个故事,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再问:“你印象中的白雪公主是怎样一个人?”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太熟悉故事情节,可让学生打开书,接龙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这个故事,体现以学生为本,初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锻炼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王后四次设计毒害白雪公主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情节,各组推选一人复述。教师提示: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详细复述,重点的内容可用文中的语句。其他学生评议,对缺少的故事情节,本组同学可以给予补充。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 (1)感受白雪公主及王后等人物的形象 在学生复述(或朗读)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问“故事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让学生从故事中提取信息找依据。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找依据时,必然会抓人物的语言,重点分析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果学生只是概括地回答,如:我喜欢七个小矮人,因为他们善良可爱,这样,就可让学生用原文回答;如果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品味人物的形象。对王后形象地分析,抓住她是怎样陷害白雪公主的,重点分析王后和镜子对话的内容及其变化,来感悟王后的形象。 (2)重点感悟白雪公主的形象 预计学生对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形象回答得比较准确,对白雪公主的形象可能回答不完整,多数学生只是能答出白雪公主善良、美丽、纯真,如果是这样,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面对王后的一次毒害,白雪公主为什么屡次上当受骗?这个问题可让小组展开讨论,预计学生能回答出,她禁不住诱惑,不听朋友的忠告,不辨敌友,过于相信别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对于以上人物的分析,学生先提到谁就先分析谁,在分析之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迁移训练: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面对善良美丽得的白雪公主,你对他有什么劝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课后反思】 有些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表现自己,使得这节课没有预设的那么好,今后会更加注重学情的调查,调动更多孩子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 2、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 2、难点: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二、播放朗读录音 三、课文分析 1、提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恋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记事写人来抒发的,而这些事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的意象又写出了人物形象。 2、提问: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来写? 明确:描写了一系列图景,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给人创造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意象。 3、提问: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抚,作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明确:诗人不惜笔墨进行了铺排,先用8个排比句刻画出8个细节,这8个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写得非常具体、充分。还写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来衬托出大堰河对我的爱。大堰河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劳动是极繁重的,作者用了6个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她却是“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真正的母爱。又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的描写,有切糖、夸画、赞儿,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4、提问:在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敛之薄? 明确:用了“同着……”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的特写镜头,给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普通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这与前三段中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来进行抒情不同,作者抛弃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发似的激情。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艾青曾经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点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抄写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从福勒的崇高体育道德风范中受到感染教育。 4.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场面。 重点难点:有关福勒放弃射门内容的理解和谈出对福勒做法的个人见解。 教学准备: 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或看电视转播。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虽千方百计要把球蹋人对方球门,可是,课文中却写了一位运动员在场上放弃射门的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读课文。 板书:放弃射门 二、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注意检查生字读音:庸,捅,刁。 三、检查字词。 易错字:庸、捅、刁、释、抑。 理解词语:禁区、足球、国际足联。 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权这件事的。 1.利物浦队对阿森纳队的这场比赛关系到争夺冠军,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比赛。 2.在即将进球的关键时刻,利物浦队的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果断地放弃了射门。 3.福勒的高尚的体育风范受到人们的称赞。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六、朗读课文,在不懂之处作上记号。 一、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讨论: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场比赛的重要性。 二、找出描写福勒和西曼在赛场上表现的句子 1.反复读这些句子。 2.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①福勒踢球技术高超,动作蛔熟,讲战术。“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将球向右前方轻轻一拨,想让射门的角度刁一些。” ②福勒品质优秀,宁可放弃射门,也不伤对方。“福勒猛地将脚收了回来。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土裁判判罚后,“福勒却向裁判解释,西曼并没有碰着他,他是自己倒下的。”“主罚时显得漫不经心,故意将球正正地踢向西曼胸前”,给了个“温柔”的点球。 ③西曼舍身扑球。“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西曼明知后果,却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 3.讨论:福勒为什么放弃射门?体会当时他在那刷那间的心理;后来他为什么又漫不经心地蹋出一个“温柔”的点球? 三、联系课文内容,发表白己的见解。 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他第一次放弃了射门,后来又为什么蹋出一个“温柔”的点球?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对错误的见解,不指责,做适当指导。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一项体育比赛的场面。 1.找出课文中描写比赛激烈的语句,认真读一读。 2.想一想,再说一说自己要写的比寒场面。 3.指名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师生评议,指出哪些地方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5.学生自己动笔写比赛场面。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没有记住的生字词再抄写几遍。 资料提供者:罗运煌 教学设计方案 篇8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书写:勤 4、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二、探究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你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学生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⑴、“高山”这部分,抓住“立刻”和“兴奋”这两个关键词。 ⑵、“流水”这部分,应该抓住“不住地赞赏”,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反应强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这部分,重点学习三个“时而”的排比句。 ⑷、朗读感悟。 3、紧承提问: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谁来读好伯牙的话? 4、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1、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绝唱,有空,大家也去听听这首古曲,也可以写一写感受,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学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导书写“泰、抒”。 4、学生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材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 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 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还是满满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