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以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 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 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 3.简介紫丁香,学生边听边看画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录像。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学习12小节 1.默读。 2.说说读完后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4.自由练读,指名读,议读,评读。 (二)学习35小节 过渡: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呢? 1.出示学习建议。 2.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互相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①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想像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 ②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理解挂牵一词的意思。回顾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③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怎样理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 4.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小结: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四、总结全文 1.回顾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写在小绿叶儿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利率等知识。 2.能根据计算结果对方案进行合理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探索、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在生活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每当过节放假,商场里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说说你都碰到过哪些促销活动? 2.有时,同一品牌在两个商场活动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红红妈妈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选择更合理。 【设计意图】对于商场的促销,学生并不陌生,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展开情境,综合应用 1.教学教材第12页例5。 课件出示题目: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①读题。说说这两个商场的活动各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对这两个活动的理解。重点理解B商场“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②析题:想想按两个商场的活动,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该怎么计算。 ③解题:独立完成。 ④交流与反馈:集体订正,并得出结论。 ⑤回顾思考:这两个促销方式,在什么情况下付的钱是一样的?如果妈妈还想在这个品牌里买一件上衣,你推荐她在哪里买?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之前百分数的应用上进行的,在分析解答时要有一定的侧重。像该例题教学,学生明确“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思考环节,则是对百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尝试练习教材第12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反馈。 ③思考:不计算,你知道哪个商场更省钱吗?为什么? 3.小结:在商场促销活动时,咱们通过对比、思考来选择更省钱的方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大有用处的。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4题。 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满69元减19元。如果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1)在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能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 2.提升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3题。 百货大楼搞促销活动,甲品牌鞋满200减100元,乙品牌鞋“折上折”,就是先打六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九五折。如果两个品牌都有一双标价260元的鞋,哪个品牌的更便宜? ①读题:了解两种品牌鞋子的促销活动。 ②析题:想想乙品牌的“折上折”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 ③解题:完成计算。 ④反馈:集体订正,得出结论。 ⑤拓展思考:想想什么情况下买甲品牌比较便宜,为什么?想一个数据验证一下。 (2)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妈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①读题:了解两种理财方案。 ②析题:单从“年利率”来看,你认为哪一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想想3年期和1年期在操作上有什么不同?“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银行1年期的理财产品在第二年的时候本金可以变更为多少?第三年呢? ③解题:根据分析独立完成。 ④反馈:集体订正,对错题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设计意图】适当地调整练习的顺序,使得练习的设置更具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顺序。同时教师的指导工作也由放到扶,使学生实现更高的发展。 (四)回顾全课,总结本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总结: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从美学的角度看:全文结构完整统一,段层错落有序;内容丰富充实,更富于变化;语言有韵律有气势,瑰丽动人。因此,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鉴美的能力。 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按火烧云变化来安排材料的。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火烧云上来时,天空中的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都改变了颜色。 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段写火烧云下去了。 全文紧紧抓住“变”来写的。 首先写出火烧云上来时,它的'霞光使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子……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本来的色彩,染上了一层神秘的颜色。抓住了五个“变”字,可以使学生理解晚饭过后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了”那种惊喜的心情,体味老人“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小猪”以及乘凉人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那开心的祝愿话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是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活的情趣。 接着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是火烧云的特点。 课文第三段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说明了变化快,又暗示了色彩繁多。这四个“一会儿”构成一组排比句,可见天空颜色变化气势壮观,令人陶醉。课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表现色彩的繁多:“红彤彤”“金灿灿”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学习这一段时,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想象,可以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第四至第七段写火烧云形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马是跪着的”,“那条狗十分凶猛”,“一头大狮子……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些描写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变模糊了”,“忽然……也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反映了“马”、“狗”、“狮”变化匆匆,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 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这一拟人句说明了火烧云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们,也表现了孩子们对变化莫测的火烧云迷恋的情感。课文最后一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做为全文的结尾,与开头一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再一次显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神速,说明了火烧云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是欢乐与美好,迷恋与向往。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品味句子的意思,体味思想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是一句开心的祝愿话。老人的胡子是银白的,在火烧云霞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金黄的,长金胡子的人是没有的,乘凉人用这句话表示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充满了幽默与风趣,也表现了乘凉人喜悦心情。 2.“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句话一连用了四个“半”,不是表示左一半为紫,右一半为黄,也不是二分之一的紫,二分之一的黄,而是“紫”与“黄”,“灰”与“百合”色的混合体。其中紫色与黄色的多与少,浓与淡,又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新调合的色彩。由此可见火烧云颜色变化很多。 3.“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这句话中的“恍恍惚惚”是模糊不清,看得不真切的意思。天空恍恍惚惚的,是太阳落下去了,火烧云就要消失了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所以火烧云的形状是模糊的,既像这个,又像那个,这全凭人们的想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是似像非像的,很快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部分词语的意思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笑盈盈:盈,充满。脸上充满了笑容。课文指喂猪的老头儿看见自己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那种高兴喜悦的样子。 恍恍惚惚:看不真切,模糊不清。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课文指日落时的云霞。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成文的思路,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 课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1—2自然段)讲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第二大段(3—6自然段)讲火烧云变化着。其中第三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变化多。第四、五、六自然段讲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变化多。 第三大段(第7自然段)讲一会儿火烧云下去了。 课文第二自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是承接上文,点出这个火烧云是傍晚时的,太阳西落,首先照红了西边的天空,然后蔓延到东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半句既点明了什么是火烧云,又引起下文,具体写天空中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重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帮助学生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重点与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火烧云刚上来时的情景以及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分段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指定课文。 三、教学前准备 幻灯片4张 自制幻灯卡片2张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生字、初读课文,置疑问难,学习分段。 第二课时:分析理解内容。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片断练习,完成作业。 五、教案(第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作文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 (二)课前准备: 幻灯片4张 幻灯卡片2张 板书设计 六、教学提示 1.教学中可使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2.本课文质兼美,应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与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课后可以让学生仿照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片断,把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1、 情境导入 2、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 整体感知 5、 范读 6、 学生自读 7、 品读精彩语句 8、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 明确该词的本意; 13、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 一、认识四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四、 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布置预习。 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讨论学习。 1、 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 讨论: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学生阅读理解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3、 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结论。 1)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对火星进行探索的? 2)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人们的猜测是怎样被推翻的? 4、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1) 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2) 我们该怎样知道答案? 四、课外实践活动。 “宇宙的奥秘”资料展。 板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生命条件 探索火星 解决奥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7、 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三、 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入耳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介绍翠鸟、导言入课 ↓↓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 学生质疑 ↓ 据疑板书导学 ↓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翠鸟捉鱼时动作 ↓↓ 动画按作者描写顺序出现翠鸟身体各部分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 对比体会作者描写顺序与自我说图的顺序完成形成性习题2 ↓↓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根据课文的描写给翠鸟画张画。 板书设计: 真想 打消想法喜爱翠鸟 希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