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范文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8)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拓展知识: 1、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xx个人,只有少数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2、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3、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5、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五、师小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永生”的含义。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理解题目中“永生”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角膜活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信切入,触发情感。(3)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封信。请听: 课件配音: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 —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这位热爱生命的女孩是谁?(板书:温迪)两位昔日盲人能够终生分享温迪的美丽,所以说温迪的眼睛(板书:眼睛)——是永生的(板书:永生的)。课文还讲了谁的眼睛永生?(母亲、父亲)对于捐献眼睛,父亲和温迪是如何看待的? 二、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自主学文,感知内容。(2) 师: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小组内互相读读所找的句子,并谈谈读后的感受。(2) 2、全班交流汇报: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对于捐献眼睛,父亲是如何看待的?(12) (说到哪句就出示哪句。) 课件出示: 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读读这几个句子。注意读出感情,感动自己,也让别人感动。 (1)你想读哪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谈谈你对“最珍贵”这个词语的理解。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送人了,还可以买回来,可是有一样东西,送了就再也买不回了。那是什么?(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师: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于谁是最珍贵的?(这份礼物对于盲童来说是最珍贵的,对于盲童的家人来说是最珍贵的。) (3)如果一个盲童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孩子们想想看,会发生什么美妙的事情呢? 师:此时此刻,在你心里,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善良、乐于助人) 引读: 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曾愉快地说──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曾骄傲地说──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多么可敬父亲啊!当我把这个心愿告诉温迪时,孩子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好好读读描写温迪的句子。 课件出示:(10)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这热泪里饱含着什么?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你认为温迪当时说这些话时内心是怎样的? 师:那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温迪才十四岁呀——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器官捐赠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天壤之别”是什么意思?十四岁的琳达首次听到器官捐赠是什么反应? 师:小温迪却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受谁的影响?作者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师:为什么说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已根植在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师:温迪眼中的“骄傲”是什么意思?为谁骄傲?能读出这种骄傲之情吗?谁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师:多么可爱、多么乖巧的孩子,她是妈妈的骄傲,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听故事的结尾。 课件配音:(5) 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了正在马路边策马扬鞭的她。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 —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那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温迪眼中这时的“骄傲”又是什么意思?谁为谁感到骄傲? 三、理解题意,升华情感。(3) 师:父亲、母亲和温迪永远地离去了,但留下了什么?还留下了什么?(帮助学生体会到留下了眼睛,留下的精神是永生的、留下的爱心是永生的。)(课件出示:爱心永生)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让我们一起怀着深深的敬意再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四、回归生活,延伸情感。(3)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像琳达一家一样善良的人: (1)出示并解说捐献眼角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他们让我们感动。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仍然还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 (2)播放多组图片并配以下录音资料。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小结:你们让老师感动。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用爱温暖人间。 五、我的作业我能行 课文让你有了许多感想,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写一篇读后感吧。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父亲 善良 乐于助人 温迪 爱心永生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准备: 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 )如其来 不由自( ) 不( )思索 不( )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 )( )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 ),我们的死就是( )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 )的马儿,那多么(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器官 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5【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⑵“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⑶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6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1、(配乐朗诵)课件显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2、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后,给为他捐献角膜的人写的一首赞美诗。是谁为他捐赠了眼角膜呢?让我们一起到《永生的眼睛》一文中去找答案吧。大声齐读题。 3、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学生可能答: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请打开课本86页。(课件示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捐献角膜(指着板书)本文就是讲了——(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 2、都有谁为盲人捐献了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文中还写了一个人,她的态度变化是全文的线索,这个人是——(板书:琳达) 3、琳达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挚爱的妈妈的生命,处于极度悲痛中的琳达,却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时,她的态度是——?(板书:反对)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课件示第四自然段)指导读出异常气愤的语气:“我痛苦难忍…..离去。” 4、如此强烈反对捐赠妈妈眼角膜的琳达,后来她的态度改变了吗?(改变了)是什么令她改变了?(父亲的话)课件显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指一人读。引导理解:父亲认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父亲还认为,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你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实话实说。 5、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如——,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同学说最珍贵的东西,如——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别人以后,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如眼角膜(课件显示:眼角膜图)请看,医生镊子上夹着的无色透明的东西就是眼角膜,它很薄很薄,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没有它,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我们也就无法看清眼前的任何事物。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死后把它捐赠给别人,为什么?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有爱心,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人。(板书:关爱奉献) 6、其实,母亲去世后,父亲同琳达一样,也伤心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可是父亲却把一切悲痛深埋在了心里,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琳达说这番话的?(平静)配乐用平静的语气读这段话。父亲觉得用母亲最珍贵的东西让别人重见光明,这样做远比无尽的悲伤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多么——的父亲?(指板书:有爱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父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齐读) 7、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话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她最终同意捐献了母亲的眼角膜。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使她遵从遗愿,捐献了父亲的眼角膜?(课件示第七自然段:“如果一个盲童……自豪!”)(指名读)我好像没有听出美妙的感觉来。谁再来试试? 8、听着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播放课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有幸得到像父亲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捐赠的眼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想想,重见光明后他们可能会看见——(参天大树、栩栩如生的马儿、美丽的草原、翩翩起舞的蝴蝶……)备受黑暗折磨的盲童,终于看见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朗读中。(配乐读) 9、在父亲这番话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当初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读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他的.角膜(板书:遵从) 10、琳达的父亲一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深深地感动了琳达,还感动了谁?(女儿温迪)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被父亲的言行深深感动的句子,指名读,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骄傲。)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指板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骄傲,请读出来。(课件示:这次,……骄傲。)琳达骄傲的是什么?(温迪不但以外公捐献角膜为荣,将来还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1、此时的琳达多少岁?(14岁)当年琳达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也是——14岁。当时的琳达是怎么说的?如今的温迪又是怎么说的?(读两段话)在前辈们的耳传身授影响下,温迪也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所以琳达说:(齐读)在这一刻,……角膜!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12、课文节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看,(课件示内容,全体学生齐读)在父亲去世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她才华横溢的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平静了许多,她抑制住内心剧烈的悲痛,主动捐赠了女儿温迪的角膜。(板书:温迪主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里的“你”指的是——(温迪)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温迪一样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播放课件:大学生及邓小平捐献角膜图片)让我们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吧!(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 14、课文学到这里,能说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永生的眼睛”吗?(温迪的外公、外婆,还有14岁的小温迪,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5、“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也为所有已经捐献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6、作业:给温迪写一封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2、为什么捐赠遗体器官是令人骄傲的行为?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周围人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看法。 2、收集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的盲人,无法用眼睛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想让他们重见光明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这一家人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提示”,明要求: 齐读“阅读提示”,想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课文,认生字: ⑴自由读读课文,要求: 边读边认记生字,读通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抽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并随机理解“屡屡获奖”和“热泪盈眶”这两个词语。 屡屡获奖:在文中找到出现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句子意思理解这个词。 热泪盈眶:先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 3、再读文,知大意: ⑴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抽生说说主要内容。(师板书:捐赠角膜) 4、说看法,抓关键词: 抽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你周围的人们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5、抓出关键词“骄傲”: 师导:是啊!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由此可看出,文中这一家人真了不起!那么,你为文中这一家子感到怎样?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板书:骄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交流A: ⑴生:我觉得文中琳达的父亲最让我为他而骄傲,我是从第5自然段感受的。 ⑵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妈妈死后捐赠角膜劝“我”时)从这儿可看出琳达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么读这一段? ②生读,形式: 抽生读──生评价──再抽生读──齐读。 师导:的确,这样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怎能不令我们为他而骄傲? ⑶生:我也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我是在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⑷课件出示课文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 指导生朗读: 说读法──抽生读──齐读 师:你们看,父亲除了同意捐赠母亲的角膜,还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也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为此,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 ⑸师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 当妈妈去世后要捐赠眼睛角膜,琳达为此不理解时,爸爸坐到她身边,平静地说……女生读。 爸爸去世前,为了能帮助别人,他立下了死后也要捐赠眼睛角膜的遗嘱,并为此而高兴、自豪地说……男生读。 ⑹小结: 文中的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家人,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 交流B: ⑴生:我为文中的温迪感到骄傲!我是从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⑵抽生读温迪说的话。 ⑶师导:是的,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了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想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而为亲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这说明她小小年纪就对捐赠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她也立下了自己死后捐赠角膜的志愿。这是受谁的影响? ⑷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因此,在温迪说这话时,作者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给我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 ⑸面对温迪的行为,你想说点什么? 生:多么懂事的温迪呀!小小年纪,就能够这样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 师:是呀,所以温迪的妈妈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生齐读)──“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交流C: ⑴生:文中琳达的妈妈值得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她在课文里是第一个捐献眼睛角膜的人! ⑵师:文章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交流D: ⑴生:我觉得琳达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⑵生:我觉得琳达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⑶师:是啊,琳达是个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样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感 1、想象说话: 接受了琳达父母捐赠的角膜移植的盲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联系题目,理解“永生”的含义。(板书:得到永生) 五、课外作业 课余,请向你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宣传捐赠器官的积极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 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 : ⑴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 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 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 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 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 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 ⑴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⑵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理解:骄傲:女儿也以此为自豪骄傲,可以体会到女儿的思想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富有爱心。 ⑶ 父亲说了,也做了,言传身教影响了两代人,从温迪的眼神中作者看到父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⑷ 把令你感动的句子朗读出来。 3、捐赠母亲的角膜“我”不情愿,到了父亲时“我”遵从了他的遗愿,到这儿故事还没完。仅两周之后“我”又失去了女儿,在连受打击,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我”主动捐赠了女儿的角膜,可见“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到这儿,我们看到了一家三人捐献了角膜及他们的态度,那么社会反响怎样呢?齐读这封信。 4、女儿的生命终止了,但作者仿佛看到女儿的碧眼闪烁着光芒,眼睛仍具生命力。点题:永生的眼睛。 三、总结 1、多么感人的故事,父亲的爱心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父亲的爱心感染了周围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来,拿出笔,拟写一份倡议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2、这个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9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b"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0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是她只能用手去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给多好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二、默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默读这篇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检查朗读情况,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三、、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师:读了课文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并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依据。 2、(当学生说喜欢琳达父亲时)请学生找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句一,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句二,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师:看来,这位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我们大家。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灵魂必定得到永生。除了父亲,还有喜欢的人吗? 3、(琳达母亲)是啊,文章虽然对母亲的描述是轻描淡写的,但我们却能感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4、(琳达)琳达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是个 非常有爱心的人。 5、(温迪)课文对她的毛写着墨不多,从哪儿看出她很懂事? 6、出示8、9小节,学习体会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7、课文学到这也结束了,现在你明白了课文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了吗? 四、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学时,我自己努力注意朗读的指导,以求使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但我感觉没有充分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指导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小组合作的方式等读好人物的对话。当然,我觉得在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 2、出示这两句话: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 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 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投影出示: 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⑵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 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 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 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2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课后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3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抓住关键词“骄傲”,力求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并力求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故事里的每个骄傲人物在每个学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课前谈话,昨天我们搜集了哪些资料,同学们同桌或上下桌交流,教师巡视。看来同学们对器官捐献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 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什么叫永生?)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后相信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三、导语铺垫,引入“骄傲” 同学们,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彼此感到骄傲,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汇报交流,读懂“骄傲” (一)交流A——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为外公的无私奉献而“骄傲” 1、温迪为什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一切”包括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你平时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如果我们的器官捐献给别人了,就拿不回来了,怪不得父亲会这样说,引读父亲的话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琳达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平静的)让我们来齐读。 (3)同学们,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小结: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悲痛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内心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找出来读读。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 想象说话: 如果你就是那个接受眼结膜的盲童,在琳达父亲的帮助下,恢复了光明,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一切,你最想跟那个让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评价:我听懂了一个盲童的决心,我明白了一个盲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一个美妙的感觉。听到了自豪的感觉。)让我们全班齐读。 为妈妈的态度转变而“骄傲”返回课件 1、温迪为什么为妈妈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学情预设:因为妈妈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开始琳达对母亲眼角膜捐献的态度是怎样的(极力反对),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 2、 师: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3、琳达是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而父亲呢?再读父亲的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4、琳达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那温迪为什么还为琳达而骄傲呢?(因为妈妈后来遵从了外公的遗愿)是啊,琳达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话,再读父亲的话,你有明白了什么? 小结:这样的妈妈同样值得温迪为她而骄傲。就在温迪为外公和妈妈感动着,骄傲着时,琳达也为14岁的温迪感动着,骄傲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女儿的美好心愿而“骄傲” 1、出示第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①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当你只能用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什么也看不见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请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② 换位思考: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温迪,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得出——(出示句子,想像说话) 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谁再来读读温迪的话(师可做适当评价:如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温迪对盲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听出了温迪坚定的决心;捐献眼睛角膜的志愿在温迪心中扎下了根;温迪像外公一样能感受捐献角膜的快乐……) 读到这,你们是否对一开始父亲说的这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呢?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学生讲。 读到这,你们对这种有意义的死,是否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你们觉得这种死的意义何在?(评价:自己死后身体还能让他人恢复健康,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死。)是啊,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走向终极,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获得新生,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死就是有意义的。 再齐读这句话。 2、回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四、小练笔: 是的,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想象说话) 小结:随机板书: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父亲的所为,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多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链接原文,生成“骄傲” 1、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听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此刻,我仿佛感觉女儿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这样活泼地挥动着,她的眼睛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想象说话: 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小结:是的,我想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难怪琳达一家人会彼此感动着,彼此骄傲着。(板书:为此骄傲)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个课题。 七、配乐朗诵(无私的爱 或爱的奉献) 师:最后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诗。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你的眼睛,如远方的大海, 浅深都涌着奔腾的爱; 你的眼睛,像山涧的清泉, 点滴都流着希望的光; 那是你的眼睛,也是我的眼睛, 她点着生命的光辉。 是的,最美的诗也无法表达我心,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的时候, 我多么想看看身边的亲人, 多么想看看关心我的朋友, 那怕给我短暂的一天,那也满足了…… 然而今天,这一切真得就像梦一样实现了, 因为我接受了眼角膜中心的手术, 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kuì)赠,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不!是生命,是永恒的生命! 课外作业: (一)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琳达一家这样的人,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的有关捐献器官的感人的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听。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为此骄傲 教学反思: 在小学一线教学十载的我,虽说是个老教师了,可对于新课程来说,我还是一个刚出炉的幼苗,一直都教老教材,接触新教材应该是前不久在县领雁工程培训中的事,当时吴雯岚老师叫我们有意向参加“长篇短教”的老师报名时,我犹豫了,我没有及时地报名,因为我害怕,吴老师对人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柔,以致于我害怕上不好课,让她伤心,可回家想了一个晚上后,我还是觉得试试,反正让她失望已经不止一次了,在每次让她失望后我都有进步,还是自私点,让她伤心,让我进步。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拿到教材,我没有急着去翻教参,也没有急着去网络上找资料,而是一遍一遍读,读到动情处我会流眼泪,哭着哭着,我也发现了文中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骄傲”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二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三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就这节课我试教了三遍,第一遍在自己学校试教,那课简直不是课了,一个问题抛出去,没有了回音,学生怎么也达不到我设计的问题中,铃声响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没上一半,虽然也叫了几个老师来听,可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晚上我紧张的想哭了,第二个星期就要上了,可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一团糟,结果打了个电话给指导师,她叫我到松源镇小去试试,第二天,我匆匆地到了松源镇小,第一次试教下来,内容是顺利地上完了,可指导师说我是在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学生是在我的牵引下悟的,回家后我有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二天我又开始再一次的试教,结果指导师说我这堂课好多了,至少自己是引领者,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让学生说的也多了。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欣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这次的遗憾也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 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顺序不科学。 父亲说的话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文中的骄傲也是从这句话中引开的,可我的课堂上起来有点乱,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印象就是乱,没有把这个骄傲凸现出来,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的不深,都说品读要有层次地读,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读出感情来,可我却没有做到有层次的分析重点句。 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 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 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 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 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还远远不行。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不过经过多次的锻炼,我的心里素质已经好了很多了。 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 在蔡金华老师的点评后,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回校后我又在五年级试教了一次,发现遗憾少了很多,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感谢吴雯岚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会把此课当作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一路坚定的走下去。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4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本设计采用“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精思,探究文本——回归主题,升华情感”等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人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让学生升华体验。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由眼睛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对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意思并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能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这一行为看法的转变。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以配乐朗诵导入新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心声,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失明者的同情及对捐赠者的感谢,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爱就是永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人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读文中老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进行多音字的讲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作者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描写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时是怎样反应的有关语句,然后以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温迪的反应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f本环节的设计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感受,读中思考,读中升华。文中父亲的无私奉献、博爱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使学生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触摸春天》一课,是怎么体会小女孩热爱春天、渴望自由的情感的?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教学指导: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3)想象:妈妈的眼角膜捐赠给了盲童,你仿佛看到他在干什么?(4)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说什么?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3)想象一下:在父亲的帮助下,一些盲童重见光明,他们可以看见什么?(至亲至爱的家人,五彩缤纷的世界,玩耍的场地,……)他们的心情如何?家人又会怎样?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