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
范文 |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6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7【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8【设计理念】 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3、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重点] 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 师: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水。 师:同学们真聪明!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问题情景: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师:我建议同学们不能单纯从颜色方面去认识水,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去观察,等一下我们再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活动一: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台面三个小瓶里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 讨论:根据平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纯水?把方法写在P28中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师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学生探究活动后,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这三个小瓶,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它们。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师: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同学们回家后可以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 三、探究活动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师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学生画在课本第29页)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容器。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常见的液体还有许多,如油、橙汁、牛奶,这三种液体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总结。 板书: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9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六、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