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9加几》教学反思 |
范文 | 《9加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9加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9加几》教学反思1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本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表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小猴数桃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例题时,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探索9+4的算法。第一,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列出9+4的算式。第二,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个和9个合成10个,然后再把剩的3个加上就是13个。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尊重学生,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第三,给出凑十法的思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不足之处: 1.在出示教学情境图之后直接让学生列算式不好,应该让学生根据图意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让学生连贯的说说条件和问题。 2.在让学生思考9加4等于多少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空洞的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操作模型来思考。 3.在找规律这一部分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1变成10,所以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 4.在各个教学活动之后,我缺乏概念性的总结,没有把完整的“凑十法”概念总结成理论性的语言,所以学生虽然从活动中理解了凑十法,会读算式,会计算。但不大会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和教师的语言规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揠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9加几》教学反思2《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9加几》教学反思3《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创设“热闹的运动会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里,往后数了4个,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来的,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来的,10个手指不够算,我再拿出3根铅笔一齐算。 生4:摆小棒,先摆9个,再摆4个,一共是13个。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5+2=7,4+2=6,7+6=13。 生6:我会算9+5=14,所经9+4=13。 学生说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没有一种是教材上要求的“凑十法”,正当我对要不要引导出“凑十法”感到举棋不定时,两个学生说出来了,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欣喜万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我深感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 教后记: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学困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潦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 《9加几》教学反思4《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你能算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 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加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加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 动手操作,体会“凑十法”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先借助例1,在学习9+4时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学习9+6时再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例1、例2融为一体,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程呈现得很自然。这样处理,完成了教学的必要环节,但又不拘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窘诳谓萄У氖9加几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凑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2薄按帐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课时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3北窘诳问9加几的第一节课,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口算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口算得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59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会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后进行的教学,尤其原来学生对学习的凑十歌,记忆比较深刻,再结合摆小棒,小孩就很好地理解9加几的算理。 一、情境引入,结合情境进行思考。 教材一开始的运动会的场景,为孩子学习9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1通过数酸奶的盒数,箱子里面的9盒酸奶,和箱子外面的4盒酸奶,一共有几盒酸奶?你看看能想起来几种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盒酸奶?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汇报,赵思齐就是用“点数”办法,从1数到了13。我问还有没有其它数的更快的方法,孩子一时有些疑惑,我接着引导,既然知道箱子里有9盒了,我们可不可以不用再数一遍了,然后用“接着数”的办法,接着往后数箱子外面的10、11、12、13,不是数的更快了吗?孩子们都明白了。然后老师板书:“接着数:10、11、12、13。”然后问孩子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其实很多孩子都是想的“凑十法”,结合情境图,孩子很直观地看到也能想到把外面的1盒放进箱子里,就是10盒。然后再加上外面的3盒就是13盒。我觉得情境图帮了很大的忙。 二、摆一摆、圈一圈来进一步理解9加几的算法。 9加几的算法即“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然后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小棒,一部分摆成9根,一部分摆成4根,让孩子通过移1根小棒给9根凑成10根,另一部分就剩3根了,所以10加3等于13,体会凑十法计算9加几。然后又通过课后做一做,让孩子用圈一圈的办法,9加1凑成10个圈到一起,看看剩几个,就是十几,进一步领会算理。 总之,理解了算理,才能很好地掌握算法,算的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6《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运动员进行曲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9加几》教学反思7《9加几》是小学生在学习和认识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去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在下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个人就本节课在教学过程所做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上课开始,我从同学们经常熟悉的操场场景为题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散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看到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知识,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努力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在找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同学们讲一讲如何计算9+5。在说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们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们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们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无论孩子们的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否定。教师应放开思想,多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倡导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只要是孩子们自己发动脑筋想出来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然后再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问题,虽然操场是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地方。但是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还是有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课题(如拿矿泉水等),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怎样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其中我个人认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愉快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在乐中学习。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就是要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体会,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去获取。根据我个人对数学理念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实际出发,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引导孩子们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让他们继续用小棒操作计算9加几的算式,加深对凑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绝不会代替的,做到让孩子们多想、多动、多练,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一些想象力,使课堂氛围始终活跃,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接下来让孩子们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事例(矿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个环节当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的。这个环节当中里有少部分孩子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以后,还要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练习是变式练习,发散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学生找完朋友后,有一个数15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6,也可能会出现10加5,还有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有可能会是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做得不够好,还有待教师的引导。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部分学生概括的不够详细和完整,不过这样也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性依据,让我们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怎样能够使学生很好参与教学活动,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浓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喜欢上我的课。 《9加几》教学反思8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几》教学反思9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教学我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给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从中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重视方法的统一和优化。为今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教学中注意体现数学课的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机结合。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注重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这一环节,许多学生不够积极,不善于动脑,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可能与教师的引导有关。再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很差。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和培养。 《9加几》教学反思10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的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学生能不断地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我还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9加几》教学反思11九加几是二十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时,春教学反思5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九加几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九加几的例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的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通过多种练习的巩固,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本班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对于“凑十法”这种术语学生很陌生。但是已经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尝试算出九加几等于几。争对本班学生原由的认知基础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1、口算9+( )=10 生1:9+1=10 生齐:9+1=10 2、9+1+2=9+1+6= 9+1+3=9+1+5= 9+1+7=9+1+8= 生1:9+1=10 10+2=12 师:非常不错!你把计算过程也说出来了。(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如此说出了计算的过程。这两道口算层层相扣,由易到难,互相递进。开门见山到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体现学生多种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比如:点着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着重讲解凑十法。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尝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结合九加几的题目,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包括新课到如中从现实问题因如计算问题:通过学生提出有几盒饮料?进行解决。把解决问题与计算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有后面应用部分,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跳绳的与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9+3=12) 2、跳绳与跑步的一共有几人?(9+6=15) 3、跳绳的与跳远的一共有几人?(9+7=16) 4、跳绳与数饮料的一共有几人?(9+8=17) 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许多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十几减8、7、6 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十几减8、7、6-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并掌握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十几减几的计算教学蕴含在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抢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出示了一幅笑脸图(每次我对学生的奖励就是发一张笑脸的贴画,学生特别的喜欢),动画设计圈起其中的9个,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复习十几减9),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还是同样的一副笑脸图圈起了7个(迁移新授——十几减7),又怎样提出问题列算式?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新知识点,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是在学生顺利解决十几减9的问题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我又出示了一组帮助养鸡场叔叔阿姨解决十几减8及找寻宝物解决十几减6的问题,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在新授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二、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根据教材赛跑分组的情境图,我这样设计了第二环节:有8个跑道,15个人分为两组,第一组9人是否可以?课前我已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简单的浏览,学生把15人分为了8人和7人两组,也有同学分为了9人和6人两组,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一些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两组,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5篇》。这时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试着辩论(辩论是我上个月开始的一个新尝试,意在试着让存在不同意见的学生用简单的语言互相说服,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在讨论中学生明白:8个人的跑道是不能9人一组的。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调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检测中的《小兔拔萝卜》、《漂亮的花》等题都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反应也非常好,解答正确率较高。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力求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解答,这样做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计算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习更应该是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触。作为老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掌握学习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科学的归纳总结更为重要。 五、最大的遗憾: 1、课堂缺乏深度。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总结了-破十法、连减法、想加算减法、数一数算一算等几种方法,对于这几种方法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计算都比较到位,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减数看做十,先用被减数减去减数十,然后再加上减数中多减的数,对于这种方法许多同学理解有困难,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课前设计不足,如果再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可以更好的.实现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遗憾之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即摆小棒这一环节处理得不紧凑,有极个别孩子摆的方法过于琐碎,这样也为后来的算法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种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孩子之间的学习差异在当时的课堂上应该有教师更为细致的引导和讲解,当时的我没有更好的利用机会。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使学生的才智在世纪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也是充满遗憾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是我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9加几》教学反思129加几这节课是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比较经典的一节数学课,今年教学能手评选就有这个课题。主要让学生通过数、算等数学活动,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凑十法的思维方法,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主要通过主题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节课是在周一的第一节课上的,在家过了2天轻松的周末,学生每到周一的第一节课就精神懒散,我犹豫了周末2天,到底要不要讲新课,后来还是决定讲新课,不能耽误大好时光。 数学老师都觉得计算课很难上,平时上公开课或比赛,都不愿意选计算课,因为计算课比较枯燥,有的算理还非常难以理解。但是对于这节课来说,课中呈现的内容,绝大多数的学生早已在上学之前就已经会算了。无疑,对于已经会的内容,让他们再认认真真地在课堂上学一遍,势必会很无趣,很枯燥。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出一堂能吸引学生的计算课,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要考虑的。这节课,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让学生体验多种计算方法,感受凑十法最简单 在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一共有几盒酸奶,王晨赫很聪明,提的数学问题非常规范,他说求一共有几盒酸奶,孩子们都知道要列式9+4,这是我就问孩子们,9+4等于多少呢?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他们说得非常好,有的孩子说,我是用小棒摆了,一个一个的数的,有的孩子说我从10接着数4个数,就是13,王晨赫说我先从4里面借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3就是13,这时,我马上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方法哪种最简单?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说:王晨赫的最简单。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凑十法,非常简单。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了凑十法的过程,再让很多学生都口述了凑十法,更注重了对于学生算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我单纯地将算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理解。让学生切实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为学生牢固掌握凑十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了富有童趣的练习题 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后,我设计了大量富有趣味的练习题,有摘苹果,答对那道题苹果就落下来。开火车算题,小火车呼呼的开过来,学生计算上面的题目,算得又对又快,孩子们学得非常开心。 三、板书清楚直观 我在板书9加几的计算过程时,特别用彩色粉笔标注分出的1,让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显著。 在教学中,我没有发现一个学生用老办法——数手指。全班学生都熟练掌握了凑十法,这节课确实做到了高效率。 《9加几》教学反思13《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这体现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尊重。在数学课堂上,就应该把这种尊重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更容易地建构新知,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我职教的《9加几》是在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掌握好本节课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正确口算9加几。为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体现尊重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更快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10加几口算的铺垫下,我出示小猴吃苹果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并列出算式9+4后,我直接揭题,并提问:怎么算,看图能不能算出来?想不出的可以请小棒帮忙。由于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根据第一次试教后的体验稍调整了设计,将情境引入设计得更简洁,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教学留足时间。 接着,自主探究,明确算法。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借助小棒操作,摆出9+4,想想怎样操作可以得出结果。学生经历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后,全班汇报。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我尊重学生不同的算法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个数出来的,也可以是小棒摆,4个里拿1根和9根凑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来是13。面对后一种方法,我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圆片,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到这里,就重点推出“凑十法”,让学生用小棒跟着一起摆一摆,感受凑十的过程,然后用算式表示出凑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后,有了凑十的体验,说算法时自然就会说了。为了规范学生的算法,我将过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学生记忆,也体现对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通过语言的模仿补充不仅规范语言还能更方便地建构新知。在这一环节,学生资源的生成较多,对资源的处理能力我还欠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做到课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在试一试的练习中,学生基于对算法的理解,独立圈十、填算法,在学生资源对错的辨析中,我尊重学生想法的反馈,这种反馈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是一种有条理的内化认识的过程,也为没有掌握算法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掌握算法。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一题找规律的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提升,学生在探究中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几小1,为此更方便学生利用规律口算9加几。但是,由于时间把握不足,在讲解这一题时较为仓促,没有进一步解释少掉的1是和9凑成了十,较为遗憾。 第一次校本研讨课,在从试上到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体会:1.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在时间把握、环节过渡上都要做到心里有数,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而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2.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资源,搜集并利用,教师的反馈要有效。3.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语言,循序渐进,使他们的语言表述逐渐流畅。4.重视常规,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开小差的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另外,还有很多教学细节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认真对待任何一次教学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这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9加几》教学反思14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 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9加几》教学反思15我上课的内容是9加几,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解掌握凑十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 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9加几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是十加几等于十几,怎样将9加几转化为10 加几的问题是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凑十。而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掌握凑十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难点为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成功之处: 1、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本环节我以一组口算练习导入,目的在于对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进行强化,使学生感知凑十可以使计算变的敏捷,为后续学习凑十法奠定知识基础。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利用直观的饮料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学生的经验是数数法和计算法,我适时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更方便计算。在学生提出凑十的方法之后借助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出凑十的过程,从而初步感知凑十法。 3、巩固练习,内化计算方法,采用学生先练,老师再讲解的方式。 4、总结规律。将九加几的算式都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不足之处: 孩子的想法比较发散,想出的规律是我没有想到的(第二个加数等于结果的个位加上十位),在这个方面上,我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想周全一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