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 |
范文 |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1本节课,在学生熟悉的、乐于参与的分发食物的过程中,经历把“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经验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体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关系的作用,培养符号意识。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是讲故事,学习重点是认识>=<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表示两种物品的数量。课堂活动中,要在学生讲故事、分水果以及直观图的基础上,借助>=<符号形状的特点,突破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把“多”“少”和“同样多”等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 2、了解>、=和<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9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看图讲故事和分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和<符号,并用这些符号表示两种物品的数量。 (二)教学难点: 了解>、=和<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9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 熊猫请客动画片,主题图挂图和各种动物图片和水果图片。 四、学习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小熊猫是怎样过生日的?是怎样招待大家的?请大家看动画片,然后把你了解到的信息编成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好不好? 师:教师放动画片。 生: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片,看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编的故事。班内挑选一名讲得最棒的同学,给全班小朋友讲一讲。 设计意图:熊猫过生日请客的情境生动有趣,使学生们在情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自主参与学生的欲望。 (二)探究与体验: 1、等号 师:教师出示主题图挂图并提出探究问题,在小熊猫请客的故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后汇报:(适当多找一些学生说)有3只小熊猫,3只小猴,4只小兔;小熊猫准备了4个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小熊猫的家里有4棵竹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师: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的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把个数相同的贴在一起。) 4只小兔图片可以用数字4表示;4个萝卜图片可以用数字4表示;4个桃子图片可以用数字4表示;3只小猴图片可以用数字3表示;3只小熊猫图片可以用数字3表示;4棵竹子图片可以用数字4表示;4个香蕉图片可以用数字4表示。 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样分?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或香蕉分给小熊猫自己。 师:引导学生说出:有4个萝卜分给4只兔子,每只分1个正好分完。说明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师:通过刚才分食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兔子有4只,萝卜有4个,兔子就和萝卜同样多。在数学上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叫等号。 可以写成4=4,读作:4等于4。 也就是说表示同样多的两个数都可以用“=”连接起来,叫相等,表示同样多。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等号。 教师引导提问: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3棵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因为3=3。引导学生用发现的数学信息多说多练。 2、大于号、小于号 教师提出下一个探究问题:我们知道了同样多的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学生说出:4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1个,还剩1个桃子,说明桃子比猴子多,或猴子比桃子少。 师:4个桃子可以用4表示,3只猴子可以用3表示,桃子比猴子多,也就是说4比3多,在数学上可以用“>”号来表示,读作大于号。就是4>3,读作:4大于3。 反过来猴子比桃子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号来表示,读作小于号,就是3<4,读作:3小于4。 教师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师引导提问思考: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三)回顾全课,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大于号小于号熟记规则,最后师生一起总结: 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 游戏结束课程:老师说出符号,同学们用动作表示符号。找一名同学在讲台上说出符号,其他同学做动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和=号表示的意义,学习使用>、<和=号来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用语言表示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3="">、<和=号 活动学具: 看点子摆符号一组,看数字摆符号一组,看符号填数字一组,8、9、10的组成一组,图形二次分类一组,厚薄宽窄排序一组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 2、集体活动 (1)出示点卡1,认识=号 师:红色的点子有几个?黑色的点子有几个?红色的点子数量和黑色的点子数量一样多吗?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教师总结: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横线,我们可以用等于号表示两个一样的数量。 (2)出示点卡2,认识<号 师:这张卡片上有几个红色的点子,几个黑色的点子?红色的点子和黑色的点子数量一样多吗?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就是小于号。小于号像什么?小嘴巴指着数量多的'还是少的?大嘴巴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小于号,它一头是个尖尖的小嘴巴,一头是个大嘴巴。小嘴巴指着数量少的一边,大嘴巴指着数量多的一边。像这样小嘴巴在前面的就是小于号。 (3)出示点卡3,认识>号 师:这张卡片上有几个红点子和黑点子?谁多谁少?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谁来试一试?大于号和小于号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这就是大于号,它和小于号是双胞胎,也是小嘴巴指着数量少的一边,大嘴巴指着数量多的一边。像这样大嘴巴在前的就是大于号。 3、分组操作 (1)介绍分组材料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评价 (1)请幼儿完成“看符号填数字”,并共同验证。 (2)请幼儿数一数自己完成了几张作业单。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数的大小比较和>、=、<的认识,是在第一单元认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呈现了一幅熊猫请客的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编故事。从儿童熟悉的、乐于人事的分发“食物”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同样多、多些、少些”等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在分动物喜欢吃的食物的过程中,在学生知道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基础上,认识这几个数学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的含义。“>”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是小于号;“=”是等于号,表示左右两边的数相等。 2、使用>、=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的含义。 2、“>”、“<”、“=”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使用>、=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同学们,你们过过生日吗?和谁一起过的?有没有生日蛋糕?生日蛋糕上插了几支蜡烛? 生:学生汇报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汇报 生:有3只熊猫,3只猴子,4只兔子。 生:小熊猫准备了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 …… 2、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 4只小兔图片 3只小熊猫图片 3只小猴图片 ……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样分?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兔子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呢? 学生:4只小兔子,4个萝卜。 学生: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2)提问:每只小兔能吃上一个萝卜,萝卜一个也没多,小兔的只数与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写上“4=4”,认识“=”,以及读法,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3)指导学生书写等号。 (4)师: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得出: 萝卜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可以写成“4=4”; 小熊猫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可以写成“3=3”; …… 根据生活中的信息,举出用“=”表示的实例。 4、师: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分桃子 提问:观察主体图,数一数几只猴,几个桃?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桃子和猴子的数目同样多吗? 引导学生比较,用语言表达:桃比猴子多;猴子比桃少。 ①告诉学生“4比3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②在讲“〈”号时,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5、观察区分“>”、“<”和“=”。 师:观察大于和小于两个符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躺倒的“∨”,只是方向相反,但都是开口对着大数。 (1)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三、练一练 1、基本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 2、巩固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五、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第3题。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看图比出多少,并能够按要求画图。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地使用“>”、“<”和“=”。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动手操作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小旗、绳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学导思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游戏吧,哪位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样玩吗?今天啊,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一起去看看,好吗?(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规律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1)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时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 (2)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呢? 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小棒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10人,二组9人,让学生观察有什么问题。然后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两组的人数。 (板书:1、数一数,2、一个对一个) 现在两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进行比赛,要怎样才行呢?(学生讨论) 结果:将9人的一组又添上一人。 现在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开始比赛了吧? 小结:两边人数同样多,可以简单地记作:10=10 两边人数不一样多,可以用“>”“<”表示:10>9或者9<10。 请小朋友再观察,除了参加比赛的人,还有什么人?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除了比赛的人,还有啦啦队,并且人数也不一样多。把比较的结果写在本子上。 (板书:6>4,4<6) 三、概括总结,条理知识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最主要的是什么? (学生试着总结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