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教材分析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学情分析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一)宝塔山下有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小组讨论)、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课题:《买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调查统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课外书,老师想买些书来丰富我们的图书角,你们说老师要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二、问题探究 1、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你们认为怎样调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后, 确定一种方法进行。 2、整理数据: 活动1——涂一涂。 活动2——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劣。 3、分析统计数据,说一说“从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认为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是为做决策服务的。 三、体验感悟 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并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每人得一个“调查小明星”的奖章。 四、实践应用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活动——说一说。 2、小组活动——小调查。 3、调查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调查完后,要对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查一下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时间吗?明天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学。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买书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填写: 类别 故事书 漫画书 连环画 人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采取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 (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 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P2-3 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探索新知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根据图意,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 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4 0.7×4 12 ×5 1.2×5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 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4 1.35×4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谁来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1.×(a≠0)当a( )5时,积小于.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个0.2组成的数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个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积有( ) A.没有小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5.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积是( )位小数. A.两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结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个大于0的数乘0.98,乘得的积比这个数( ) A.大 B.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新 谈话:你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为哪几类(锐角、直角和钝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又有哪几类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 出示书本上6个三角形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说说他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①号三角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提问: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有两个角时锐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有的是直角)我们抓住不同处来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 谈话: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 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1) 判断一下说法对吗 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3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至少有两个锐角;3个角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2) 教师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只露出一个钝角;只露出一个锐角。 组织学生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第(1)题是直角三角形,第(2)题是钝角三角形,你们回答的非常准确。第(3)题只露出了一个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因此无法判定是什么三角形。 3.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 出示一个椭圆,谈话:如果我们用这个圈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吗要求学生尝试着在集合图中表示分类的结果。 (2) 出示学生填写的分类集合图,并说说对图意的解释: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三、 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判断画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个角都比的吗如果不是,你是怎样比的 谈话: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 独立完成,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 提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办法(有的凭观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谈话: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时,一般情况下凭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接近直角时,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准确地作出判断。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题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学生的操作结果,共同评议。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各自动手画,展示学生的答案。 提问:你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 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4【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你能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 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①招婿②病是假的③言多必失④游客⑤抵万金⑥黑手 五、作业 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预习《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 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5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 (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 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读 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齐读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秋天:五颜六色(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冬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6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动画片里的好朋友喜羊羊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不过灰太狼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也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师: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3、课件出示很多小正方体,(出现1000块的凌乱方块)估一估,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随意估计,到底有多少个?怎样数得速度快、数得准? 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 师:为什么千位前面用省略号?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1、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大家可能都觉得灰太狼坏,其实灰太狼也有可爱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9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9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2、按要求数数 师:哎呦,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嘛,喜羊羊很高兴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这不它又给出了一些题目,请看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 ___ 800 ___ 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师:通过数数这个题我们发现,数的方法不同,数的顺序不同,数数找的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呢?(也不一样),只要我们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看二师兄给你们的评价——你真棒,你们都是非常棒的。看来喜羊羊真的难不倒大家,它乖乖地认输了。同学们获得了胜利,你们高兴吗?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8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9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师:俗话说的好“商场如战场”,连我们“小小商店”也不例外。还是让我们听三个柜台的小经理是怎么介绍本柜台的商品的?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师:各经理介绍的真棒,我们也持以优质的服务,物美价廉的商品,欢迎您的光临!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我们“小小商店”还特设了一个回收站,你们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吗?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师:对,我们要文明购物。在这里,告诉每个顾客一个好消息。如你在购物时讲文明、守秩序,小经理会发给他一颗文明顾客星,你们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吗? (生答。) 师:接下来,就有请小经理和收银员做好接待顾客的准备,各位顾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吗?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师:你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和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生可提各种问题,大家也可帮助解决)询问几位顾客,都购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师:看样子,“小顾客”们在“小小商店”购物非常愉快,让我们一同问问各柜台收银员,共收入多少钱?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0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1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折扣和纳税之后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扣和纳税这两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障碍点应该在于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2教学目标: ⒈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⒉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⒊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创设情境:王老师到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问题: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请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并计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㈡探究新知 ⒈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把结果算出来吗?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竖式 想一想:该怎样列竖式呢?怎样计算?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指导:先用个位上的2与14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与个位上的2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与14相乘,乘得的积与十位上的1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较哪种算法更简单? 计算的时候对比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竖式计算更简便) ⒊洋葱微课视频 播放洋葱微课视频,观看的同时自己也要动手做,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看视频注意计算过程 ㈢巩固练习 ⒈教材46页做一做 自己做,集体订正。 ⒉洋葱微课随堂练习 出示题目,叫学生解答,全班一起订正。 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一: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第一种是用拆分法进行口算,第二种是竖式计算。 学生二: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乘起。 总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数表示多少个十,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五)课后反思 上课的时候,结合了传统教学与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先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一个认识,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洋葱微课视频继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个别学生在乘积的数位对齐方面还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题的时候多强调,多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