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
范文 |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在其他的学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使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爱上美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体现了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依据《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使语言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了解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五、说教法: ①“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②“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③“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和“青蛙妈妈”的大图片;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八、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程序概述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动画、比较形态→自由讨论、大胆想象→自我创作、示范讲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手指歌。意图是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课件里出现皱着眉头的青蛙妈妈,教师提问,幼儿带着问题看图。意图是预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说《小蝌蚪》儿歌,课件里出现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图片,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意图是以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课件的演示,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二)观看动画、比较形态 动画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意图是用启发性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三)自由讨论、大胆想象 1、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讨论小蝌蚪的各种游泳形态。意图是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小蝌蚪游动的初步印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 2、总结小蝌蚪游动姿态,幼儿想象小蝌蚪的画法。意图是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创作、示范讲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来,请幼儿变出可爱的小蝌蚪。意图是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幼儿探索画法,教师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重点指出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意图是避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 3、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意图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作完画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意图是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课件里出现小蝌蚪找到妈妈在图片,为幼儿创设情景。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图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意图是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学故事、唱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四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2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 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 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 《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 鲤鱼亲切、热情; 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 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习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习。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习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习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平,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通过课文1——3自然段的学习,会认课文7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有、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 教学难点:通过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谈话导入动作演入题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图片感知蝌蚪的可爱,再以情绪去读活课文,接着以动作演示蝌蚪的可爱,最后以妈妈不见了唤起孩童的助人为乐之心,从而开始揭题引入课文。 2、初读感知动作引入文 以师范读之后让孩子初步感知课文,接着亲身读课文,以阶梯式的填空完成对课文的总结归纳,最后以几个难读的动词来串连课文的探究。 3、引导探究开拓现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感知课文说自己的所知,而后进行课文的学习,进行探究课文蝌蚪在找的过程中的发现,现出找的思路。 4、生字复习 阶梯导书写 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上孩子易忘的特点,在分散识字之后归总在一起,再现生字,开始学习。接着进行生字的书写,半扶半放,教写一个生字而后让孩子自主探究生字书写的乐趣。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身临其境,亲近文本 孩子好动,结合其特点,干脆让孩子尽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本,让孩子和文本亲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根据孩子的提问,顺学而导,启发孩子的知识大门为着自主探究的方向发展,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准备,在低段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使高段逐渐能够养成自己学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时,以课件互换生字进入情境,让孩子感知用词的准确性 七、教学流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样子,情感朗读第一小节,学习生字“灰” 2、揭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先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反馈: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妈妈时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后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1)个别说 (2)全班说 3、接下去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课件出示出示词语:甩着 摆动 蹲着 露着 后退一蹬游哇游 (1)开火车领读 (2)发现特点 (3)我们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些词语 (三)学习课文2——3小节 1、衔接上面最后一个词的“游哇游”,问:你们第一个遇到的是谁啊?(同步出示课文第二幅图),(生回答鲤鱼)谁来向鲤鱼打声招呼?当学生说到鲤鱼阿姨您好的时候顺势创设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么事吗?”,引出“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那鲤鱼阿姨是怎么回答的呢?(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找吧!) 2、出示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告别了鲤鱼妈妈,小蝌蚪继续游哇游,他们又遇到了谁呢?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第三自然段。、 4、反馈:(1)遇到乌龟 (2)出示对话 5、当他们遇到乌龟的时候,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做动作识记“追”) (出示迎和追的两句话,将这两个词打错,让他们读一读,懂得意思。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出示图片理解。) 6、朗读指导“妈妈,妈妈!”随机提问:“你为什么要叫乌龟妈妈?”“乌龟是你的妈妈吗?” 7、识记顶(通过组词或换偏旁)识记披(通过实物做动作认识)。 8、同桌练读这段对话,展示表演读。没参加的读旁白。 9、那你从乌龟和鲤鱼那儿知道你们的妈妈长什么样? (四)、巩固生字、写字 1、出示词语: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头顶 披着(将卡片双面打好,一面是词语,一面是单个字) (1)小组单个词轮读 (2)个别读词语送卡片 2、出示要写的两个字“有、在”。 (1)发现异同点,提醒注意点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一个写一个 (五)、设置悬念引下节课内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长得不一样,蝌蚪怎么会叫青蛙妈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八、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迎上去 追上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 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7、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 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