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教学设计方案
范文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桥、加、利、米、进、入、国、车”8个字,会认“造、重、量、童、钟、担、汽、通”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 通过“说说画画做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桥展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奇妙的桥,相机学习生字“妙”,生词“奇妙”。

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1、 大家想去看看这些奇妙的桥吗?赶快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

2、 检查生字。

3、 过生字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要求把语句度通顺,把自然段标出来。

2、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 指名回答。

四、学习1、2自然段,感悟朗读。

1、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

(4)说说你见过的桥是什么做的。

(5)齐读第1自然段。

2、 学习第2自然段。

(1) 如果有一座桥是用玻璃做的,想想会是怎样的呢?

(2)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玻璃桥的奇妙?指名读。

(5) 分小组,边读边想,如果你站在这座桥上,会怎么想?

(6) 说说感受。

(7) 一起读2自然段。

(8) 齐读1、2自然段。

五、学习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齐读生字。

2、 找找有几个独体字。

3、 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4、 范写生字。

5、 学生练习写。

6、 展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复习讨论学习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3、4自然段。

四、说说画画做做自己想造什么样奇妙的桥。

五、学写生字。

1、 出示“桥、进、国”。齐读。

2、 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3、范写生字。

4、学生练习写。

5、展示作业。

板书设计:

奇 玻璃桥 12米 8米 18吨 晶莹透亮

妙 纸 桥 15米 3米 完全不必担心断裂

桥 盐 桥 万丈 通行无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生字,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识字并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一张失物招领)“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当你拾到了东西,没人领的时候,就需要帖这样一张“失物招领”)

老师这里就有一则“失物招领”,这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呢?

1.出示书上第二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小结:这是一年一班小朋友在春游时发生的一件事,为什么老师的手里会拿着一个垃圾袋呢?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找学生读课题,认读“失”字,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失物招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1、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个“失物招领”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自读情况)

3、检查预习:

小朋友们,自学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那现在老师考一考你:

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8个自然段)

4.检测反馈: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价。

(1)、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个“失物招领”讲了一件什么事?

5.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2.同桌相互考一考,看是否记住了字音,再互相说一说怎样记住字形。

3.检测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生字。(教师强调读准后鼻音:同、工、请、双;前鼻音:观;翘舌音:失、专、准;平舌音:才)

(2)巧记字形: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在哪里见过这个字;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如熟字带生字的方法:失—先观—现工—江准—推,熟字加偏旁或去偏旁的方法:人—队又—双青—请见—现格—各比较“洞—同请—青各—格”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理解字意:练习用“级、同、工、专、队、才”组词说话。

(4)再现检测:去掉拼音,练读生字、词语、句子(自由读、开火车读)

句子:

①放学了,三年级二班的同学,在操场站好排,准备回家。

②刚才同学们还围在老师身边,上课铃声一响,他们就马上回到各自的座位上。

4.复习巩固:形近字比较,完成书后练习:

读读比比认

(认真) 准(准备) 先(先进) 各(各自)

队(少先队)难(难题) 失(失去) 备(备课)

四、指导书写,强化记忆

学习写“同、工、专”

1.观察思考: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写这三个字应注意的问题。

2.引导学生书空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练写。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什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失物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内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

3、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录音磁带。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唱王二小》的歌曲,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歌唱谁的歌吗?

(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王二小”)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1、按顺序一幅一幅地看,一边看图一边按要求说图意。

⑴ 每幅图上画的都有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

⑵ 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2、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在小组内说一说。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生字,并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4、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正音。注意指导:“员、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响、雄”是三拼音节:又是后鼻音;“助”的声母是 zh ,不是 z。

5、一边看图一边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共分几段。找出图文对应的部分,然后看图想读,弄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1、认读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认读字词。(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二、品读感悟:

1、学习1~2段,明白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⑴ 自由读

⑵ 出示句子:

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⑶ 句式训练:

一边……一边……

⑷ 观察图,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

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3~5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⑴ 自由读,初步感悟:你觉得二小怎么样?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

⑵ 小组讨论,汇报。

⑶ 出示句子:

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指名读或齐读,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⑷ 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当的敌人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演一演。

⑸ (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王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 !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