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爱莲说》教学设计 |
范文 | 《爱莲说》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爱莲说》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然界的花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分外美丽,下面就请大欣赏几种花。 (展示几种花的图片,配以音乐)(先以不同方式逐幅展示,然后总到一幅画面) 2、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花海中的一束,你能说出这些花的名称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对花的好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趣、志向,今天我们就选取莲花来深入探讨一下(展示下段文字)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莲生植物:它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莲子)和根(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教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出示课题:爱莲说)以莲花作背景 二、导学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鲜:xia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 (展示探究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2、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3、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 四、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播放古筝曲《出水莲》) 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 六、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爱莲说》教学设计4【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爱莲说》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7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铭(míng) (2)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词: 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 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 3)馨:古:美好。今:芳香。 4)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文中重点字词。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灵,灵验,神奇。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9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 一课时。 【程序】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⑴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⑶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学设计11[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45分钟 [课前准备]: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 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 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爱莲说》教学设计12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 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 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 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 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 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 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 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 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 (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 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 我之解读: 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 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 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 出淤泥而不染。 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 5、在两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 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 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 行动,行动,行动……智慧。 有的时候,你要抗争, 有的时候,你要低调, 有的时候,你要迂回, 有的时候,你要放弃, 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统统都是智慧。 《爱莲说》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