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搭石教学设计 |
范文 | 搭石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搭石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交流抄写的妙词佳句。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拓展阅读 1.出示作者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文章附后)引导学生自读,印证自己的感悟理解。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对话。 搭石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陈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了!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拿着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今天,陈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1)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2)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平衡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伏下 三、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这个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一起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下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几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1)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 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 (课件出示)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 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2)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 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村民。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你注意到了水里的景象吗?生自由回答 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美无处不在,用心寻找,你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大家仔细找找。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搭石教学设计5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 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漂亮石头,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说,有一位作家叫刘章,他的家乡有一种石头,叫“搭石”。他认为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猜那石头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3、读完课文后交流: 你发现作者眼中那道美丽的风景线究竟是些什么石头?对,这些搭石只不过是些极普通的石头。为什么这些极普通的石头却是作者眼中“美丽的风景线”呢? 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定向,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定向,不枝枝蔓蔓,干脆、干净。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下,学生更能够潜心涵泳于文本之深处。于是就可以顺势进行“诵读体悟,解决疑问”一环了。 三、诵读体悟,解决疑问 这时候学生必然会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踢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关键。深入品味这些关键句,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味的语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的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读,这一阶段的读,不但要读得充分、还要引导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课文读透了,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一直坚持语文课不能因为人文性而丢了工具性特点,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教学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老师们可以从感觉到,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这四个步骤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教学设计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师:齐读课题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师:“挽”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挽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g?,有的读háng?)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行(háng?)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一行(xíng?)人师: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外号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师:右边??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五、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是啊,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象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六、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板书: 21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教学设计7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充分想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查预习 同学们搭石对我们城里的孩子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搭石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与搭石整整相伴了十多年,着篇文章就是他对家乡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怀念。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 媒体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齐读这句话。师评:你们大家预习得很好。 2、检查词语: 出示: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这三个都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词语,谁试着读好它们。个别读.齐读。 再出示:招手示意 相背而行 理所当然 这三个词是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乡亲们让走搭石的词语,你也一定能读好它们。个别读。齐读。 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问:谁能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生答) 师解释什么师俗语:俗语师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时也简洁、形象,用在文中使文章更美了。 齐读。 最后出示: 构成一道风景线,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请你选择上面这些词用这个句式来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感受课文精彩之处 过渡:在这美丽的小山村,搭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搭石前你看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让我们再仔细地去读读课文品味这感人的场景。读了以后再请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随机板书:摆搭石 走搭石 让搭石 师:从这一幅幅的画面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情感,找到刚才划的描写摆搭石的句子来读一读。 1、摆搭石: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刚才老师发现:无论 只要 几个词读得比较好,像这样的词还有,你找到了吗? (2)让我们自己去读读,你从这句话、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随机板书:为人着想 学生说了感受后,教师: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过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摆搭石的感人场景,那走搭石又是怎样的呢,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自己读读,从这段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节奏的美,音乐的美。那里的人们热爱生活,与环境的和谐的美。集体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随机板书:协调有序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请女生读,男生读。请小组读。合作读,第一句师读,分号前女生读,分号后男生读。 出示一幅画面。 现在让我们感受着这幅画面的意境,配着音乐再一起读好这段话。(配乐) 师:1、让我们像轻快的音乐一般来读。 2、 让我们像走搭石一样读出节奏的美。 3、让我们把画一般的美感展示给大家听。(三遍齐读。) 过渡:那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让我们再去看看让搭石的场景。直接出示句子。 师: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你觉得这两个人会是怎样的两个人?又会怎样招手示意让谁先走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站在两岸的是谁?你们想会让谁先走。 师: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河两岸还可能会是怎样的两个人,会让谁先走。请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一幕场景。(一老一少、孕妇与妇女、带着东西与空手、领着孩子与空手。一男一女,女的在溪的对面,男的肯定会让女的先过去。一老一少,老年人会让少先队员先过去,上学别迟到了,少先队员会让老年人先过。一个肩上挑着柴,一个空手。一个说:你挑着重担,你先过吧。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能互相谦让。这里的乡亲非常明白轻重缓重急。)随机板书:谦让 引出“理所当然”,理所应该的事。年轻人把背老年人过搭石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也就是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板书:(尊老) 4、三段内容连起来读。(教师过渡语连接)师述:看这一幅幅画面,村里的人能为他人着想“上了点年岁的人————一行人走搭石又是多么协调有序。每当上工、下工————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再读:正是这一排排搭石——一(生)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述: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因为——(生读),因为——(生读),又因为——(生读)。 (三)拓展延升: 出示: 一排排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他们联结着 。 也联结着 。 构成了家乡一道 的风景。 让我们来写写这首小诗。等会请你把整首小诗读给大家听。 板书:搭石 摆搭石 为人着想 走搭石 协调有序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反思: 我在预设这堂课的时候紧紧围绕一条主线:通过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山村里的人们那种为人着想、无私奉献、互相谦让的情感。因此,我针对中高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入手,把词语有规律地归类出示、朗读。然后让学生运用句式说课文的大概内容。既是对词语的重组记忆又是对文本的感知,为学生下文的学习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寻找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展开。摆搭石这块内容,我主要抓住“无论、只要”等一些连接词让学生体会,在体会中读好这段内容。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让搭石这块内容,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性想象。“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过搭石——”,问:你觉得这两个人会是怎样的两个人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幕场景。使人物形象显得更丰满,学生对情感的体会也就更深刻。接着是对文本的整体提升,通过朗读达到高潮,最后把课文最后一节进行改变,以小诗的形式出现,进行拓展与延伸。整个课堂老师满怀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朗读的情感激发起来了,感受着一种课堂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课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的设想,真正在上的过程中还是会有许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更深入更有效,是引起我不断反思的东西。我将不断努力与探究,争取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⑵ 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⑴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⑵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⑶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⑶ 指导回答。 ⑷ 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搭石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表演等语文训练手段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并且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小村子,搭石构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人们许多美的享受,这种美,有看得见的,也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5自然段,结合重点的词句去感受体会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美,从而把文章读得更好。 二、新授 1、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打开书,快速地浏览,用铅笔画一画“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美”。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通过学生找到重点词句“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感受到家乡人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负责任的美好品质。“早早地、唯独”可以看出家乡人很勤劳; ② 读的指导──对于能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要重读。 ⑵ 同学们找到这一句话,屏幕出示此段落,找同学读一遍。 同学们都找的是这一句话,我们先来读一读。 ⑶ 学生谈感受: 教师把谈过的词语区别颜色。 教师点评的语言:我看到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⑷ 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眼前出现了一位善良、勤劳、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有没有同学通过读把老人形象再现出来?注意你们做找到的重点词。 ⑸ 同学练读。 (自己在下面读。) ⑹ 指读。 ⑺ 这一自然段,除了这一句话,还有其他的词语能感受到美吗?──“早早、地、唯独”──勤劳,这也是一种美。 过渡:(板书──调整搭石)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了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体会词语“协调有序”感受家乡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② 想象“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什么样的画面,画里都有什么,帮助学生更好地读,并且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③ 配乐读出美感。 ⑵ “协调有序”怎样的协调有序?象事先排练好了一样,是不是排练好了?(不是)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序。──和谐之美。板书──协调有序。 ⑶ 为什么要这样“协调有序”呢?──因为走搭石的时候要“急走搭石慢过桥”。 ⑷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工,一抹夕阳,照在河边的小溪,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和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 ⑸ 练读。 ⑹ 配乐,读出美感。 过渡:(板书──协调有序)家乡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画面,实实在在“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4、学习第4自然段: ⑴ 目的: ① 两个情景描写可以看出家乡人礼貌谦让的良好品质。 ② 理解“理所当然”把谦让和尊老作为了一种习惯。 ③ 表演情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⑵ 学生找美,谈感受: 谦让这也是一种美,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 ⑶ 学生找“理所当然”: 把“这”这指“互相谦让,背老人过河”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很自然,看来在那里礼貌谦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⑷ 演一演: 文中有两个情景,我们来演一演,演的时候要抓住文中提示的词语,把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演出来,可以合理地加上自己的想象演哪一组都可以。 屏幕出示两组情景: ① 两个人面对面走到溪边……(在这里注意“招手示意”) ② 在溪边遇上老人……(在这里注意“伏下身子”) ⑸ 学生点评: 过渡:演得好不好?在我的家乡这种情景随处可见,谦虚礼让(板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事,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⑹ 读第4自然段: 过渡: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每一块上面都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每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心中就会涌动着一种情感……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⑴ 齐读第5自然段。 ⑵ 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谈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⑶ 让我们包含深情地再来读一遍: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你们还有问题吗? 6、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 作者选取了家乡中最平凡、最常见的事情。但是我们学过以后,却感到这平凡中透着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回味。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这些美就存在于一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 正如一位名人说的一样: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要善于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的关爱,这样当我们把这种情感倾注于笔端的时候才会写出如作者这样值得咀嚼回味的文章。但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走向生活的时候,生命才会更有意义,人生才会更加美丽。 课后老师留一个小练笔──(幻灯片出示)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搭石教学设计10设计理念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边读边想画面。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画面。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相关课文的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走进美 1、教师激情朗诵并演示课件: 家乡是有名的花果之乡,桑蚕之乡,它有庄重、伟俊的大山,有茂密的森林,有叫不出名字的飞禽。那百草千花之中,有采不完的珍贵药材。山川,如画;流水,似歌。就连那地名也象诗一般对伏,有声有色,你听!青松岭,红石砾;大龙湾,老虎沟;九神庙,三仙洞;人参沟,摆宴堂。 故乡啊,你像我的眼前花,千姿万态,百看不厌;你是我的心上人,日日思念,意炽情深。 2、这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诗人——刘章眼里的家乡。你有什么感受? 3、但是,在他的家乡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一直让他念念不忘。是什么风景?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好吗?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课件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山村特有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意境之中) (二)、整体感知 发现美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找到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用波浪线画下来。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间隔 猛涨 懒惰 谴责 平衡 协调有序 俗语 伏下 3、同学们发现那道独特的风景了吗?谁来读一读。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什么是搭石?书上有描写搭石的句子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板画:搭石图 5、其实,搭石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你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有疑问吗? (学生质疑:能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美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引出疑问“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 (三)、重点精读 品味美 1、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他的文字中去找找风景,细细读,一直读到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静静地默读) 2、反馈:你读出了几幅画面?你取了什么名字 ◆ 风景美 众人走搭石图 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感受协调美。) (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风景美) (2)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练读,指名读。 (3)表演体验。请几名学生模拟课文所写的走搭石,感受协调有序。 (4)说说感受。(因学生没有训练过,表演走搭石会碰撞、摔跤,通过走搭石的体验,感受体会协调有序的意思。) (5)配乐朗诵。 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美。(课件出示诗化的课文内容) (6)、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7)、回归主题。填一填,说一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 )的一道风景。 ◆ 心灵美 敬老谦让图 (1)、还有让你觉得美的画面吗?谁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交流: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挑出来,先说说自己的感动,再读好它。 句子一:假如遇上老人来早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透过总要、伏、理所当然这几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指名学生和老师共同表演走搭石时互相谦让的情景。) 预设情景如下: 师:您好,大叔,上哪儿去? 生:您好,兄弟,我去隔壁村喝喜酒呢!您呢? 师:我去农药店买化肥呢?您喝喜酒赶时间,您先过吧! 生:还是您先过吧!买化肥迟了商店要关门的,您先过。 师:您先过,…… …… (3)、想象感悟。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山里人的谦让、敬老把我们大家都感动了。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读告诉大家。老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 假如——还有假如吗?走搭石时还有其他的情景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桌互相表演。 (4)、填一填,说一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 )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在精读部分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情味,在畅所欲言中品味自然的美,品味村民们和谐的人性美。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对文本的多维解读中,达到相互学习,深入理解。) 四、感悟情怀 总结美 1、学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 2、填一填:搭石,是 。 3、 感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4、 现在,你觉得作者对家乡的日日思念、情深意切,仅仅是因为家乡的山美、水美吗?师生共同感悟诗人情怀。 5、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也有实际意义。学生们通过感悟,真切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第二课时 一、 课文回顾 你从搭石身上发现了哪些美? 二、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 小练笔:我发现的美 只要善于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四、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21、搭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搭 石 风景美 摆 整 走 心灵美 清波漾漾 谦让敬老 人影绰绰 为他人着想 搭石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书上的图片 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 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2—4段,用波浪线画出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并想一想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指出多音字“行”的读音。 B.重点指导“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分小组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稍快),前面的---,后面的---,(快)。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慢),踏踏的声音像(生齐)。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由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小组合作读,师引读:前面的----,后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同学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美”?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画面描绘。 师展示图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多么美的叠词,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风在轻轻的吹,水在缓缓的动,倒映着走搭石的人们,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部分。 师;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去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过渡语: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读文: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谦让) 男生一起感受这份美,读 (2)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 过渡语:那么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 A、强调生字“伏”,可用动作表演 B、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C、体会“伏”字 D、动作表演(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做“伏”的动作。 师:多么爱帮助人的年轻人啊!这样老人就能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过小溪了。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理解“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想,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一个“伏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师:这里经过多年沉淀下来,是一种习惯,是“理所当然”。 师: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更美,搭石与家乡的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再读3、4自然段,再次感受走搭石的人的美。 过渡语:每天都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假如你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讨论讨论,然后再说说。 四.全文: 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联结起家乡的小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绚烂多姿,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在这些搭石上,每一块上面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块块搭石,正是爱的见证,美的化身。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满含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五.拓展训练 刘章爷爷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故乡的,比如诗集《北山恋》《长相思》等等,都饱含深情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多读读,我相信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北山恋》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搭石教学设计12教师简介: 王文妮,女,1981年3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岛永宁路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次在市、区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执教的语文课分别获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组织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勤于笔耕,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先后参与了多项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致力于构建轻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朴实、大气的教学特色。 附录课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过前面的人突然止步,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搭石。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拿起书,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不懂的问题,就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由读文。(师在黑板上写几个词) 师:这几个词好像读得不准,读一读:轻波漾漾、人影绰绰、联结、 师:有什么问题? 生:第二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构成了一道风景? 生:我读不懂上工、下工是什么意思? 师:有知道的吗? 生:上工是上班,下工就是工作之后再回来。 生:我不懂第3自然段的“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你们提出了为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搭石,谁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读文) 师:按照2尺左右的间隔(这是多音字,师板书。应读几声?四声,齐读一遍。)你们看,这些排在小溪中的石头,就是—— 生: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会是什么样子?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 师:你知道什么叫“脱鞋挽裤”? 生:就是…… 师:当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人们赶集就要—— 生:走搭石。 师:人们**就要—— 生:走搭石。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什么是风景? 生:就是特别漂亮的地方。 师:就像我们课前看的图片一样……说到这儿,有个问题,你说搭石只是铺在小溪里的一块块石头,怎么说它是一道风景呢?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生: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还有谁想读。 生:假如…… 师打出这段。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这段讲了什么事? 生:(先读) 师:谁背老人过去? 生:年轻人背老师过搭石。 师:年轻人背老师过搭石时,年轻人是怎样做的? 生:伏下 师:谁知“伏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蹲下。 师:是这样蹲下的吗? 生:要弯腰。 师:是这样弯腰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们做一做。 生做。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老人年纪大了。 师:他心里有老人啊!伏在这样的背上是多么舒服,多么踏实呀!谁来读读。 生: 师:这时候你会—— 生:背老人过搭石。 师:这小伙子,如果你遇上一个陌生的老人,你会—— 生:背老人过搭石。 师:如果老人谢谢你,你说什么? 生:不用谢。 师:为什么不用谢? 生:因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理所当然。 生:应该的。 师:这个“理”是什么意思? 生:是道理。 师:对,是道理的意思,那么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理所当然) 生:按道理。 师: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同学们,你再读读这句话,这里的道理是什么? 生:背老人过搭石。 生:尊敬老人的品德。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同学们,如果年轻人把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刚才所画的走搭石的句子,还有哪些是理所当然的。 生读。“让对方先走……” 师:让对方先走,对乡亲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说。 师:你知道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事概括出来,真好。上了年纪的人为人们摆搭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说。 师:谐调走搭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还可能有哪些事对乡亲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遇上一个妇女,我肯定…… 师:你这样想,乡亲们更会把这样的事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一个人掉进水里,乡亲们马上把他拉上来。 师: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 师:这些最平常的事,在乡亲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再读这句。 师:你们看看这段话,是不是也能把它读好。 指名读。 “上了年纪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老师也想读读,闭上眼睛听一听,可以吗? 师范读。 师:睁开眼睛,有了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谁来读? 指名读。 师:……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乡亲们,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这一段: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正是这……使乡亲们谐调有序地踏石而来。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把“一行人”读错了。) 师:正是这……你们最想听谁来读啊? 生配乐朗读。 师:拾石就是天然的石头,走得不平稳啊,所以……前面的要……后面的要……走得多么的谐调有序啊,难怪家乡有句话叫:紧走搭石慢过桥。 我们来合作读一下好吗? 师生共读。 师:是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人景两相合的美啊!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简介: 周明玉,女,1973年12月出生,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工作优秀教师,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年级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受人教社邀请,拍摄《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录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精品课光盘。 课文附录: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 教学实录: 师:读课题。 生读。 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是怎样一场地震? 生: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 师:老师给你看一组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废虚”、“瓦砾”……在地震面前,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 …… 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师: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共同创造了奇迹。看看书,你用什么话评价这件事? 生:这是一位…… 师:是一位吗? 生:这是两位…… 师:还可以说——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节课,我们先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你自读课文,画一画,看看从哪里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了不起。 生:我还从“……”(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不读课文。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哪,别人劝他,他还是坚持。 生:我还觉得这位父亲…… 师:让我们一个个地交流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别人都来劝父亲,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说说看,都有哪些人劝父亲?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 师:消防部长怎么劝的? 生读。 师:……怎么劝? 生读。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说了这样三句话。说说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师:父亲的话就是有点简单的问话。但你再仔细体会体会,父亲说这话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吗? 生:“……”父亲恳求地说。 师:他读出了恳求。 生:我觉得他的话里有急切,他问消防部长,再晚一点,儿子就有生命危险。 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干什么的? 生:救援工作的。 师: 生:还有……读文。父亲的回答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你让我回家?”“你不是帮我救儿子的吗?”(掌声) 师: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谁来读一读。 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师:从父亲几句简单的话读出了他对儿子的爱,读出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读:当父亲……恳求地问—— 生问。 师读:当父亲看到……问—— 生问。 师读:警察走了过来……问—— 生问。 师:我想问问,……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生:父亲都爱儿子,谁都会这样做。 生: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 师:而且这位父亲还曾经说—— 生读。 师:我想问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 生: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让我们再来问一问…… 师生再接读。 师:就是父亲这简单的问题,让我们读出了父亲的—— 生:了不起。 师:刚才这位同学还说到父亲的坚持。就是这个句子(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哪些同学画了这个句子?为什么画? 生:因为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挖了……个小时。 师:他读出了时间的漫长。 生:还因为父亲挖时坚持不懈。 师:他挖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可能会搬、挖、刨…… 师:为什么文中只用了“挖”? 生:我从中看出了父亲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看到父亲真心想救出自己的儿子。 生:我看出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 师:一个字,让我们读出了父亲的爱心和坚持。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挖”字。 生读。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是怎么挖的呢? 生:更能表现时间的漫长。 生:更能表现父亲的决心和坚持。 师:是啊,那是怎样情境中的36个小时?也许会发生—— 生: 师:发生—— 生:余震。 师:让我们读一读父亲挖的进程,他一连挖了—— 生读。 师:时间……过去,也许他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他一连挖了—— 生再读。 师:有时通过“挖”这样的一个字,我们读出了父亲的苦苦坚持,我们还读出了—— 生:父亲的决心 生:父亲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之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读。 生齐读文中一段。(课件出示)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留在我们的心中,男生读。 男生读。 齐读。 师:此行此景,让我想起了512地震中的情景……(音乐起,出示汶川地震的一组图片)这位男人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父亲,又是一个男人,背着从废墟中刨出的儿子的尸体…… 就让我们记住全天下一样爱似情深的父母。……就这样,父亲……而儿子的生死还未卜,如果你是这位父亲,把要说的话写给儿子。就让我们把泪水凝结在笔端,汇成一句话,写下来,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搭石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从乡亲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的情景中体会人性美。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品悟词句、朗读感悟,体会搭石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同学们,站在这里跟大家谈话的是我—谭老师,来自禾云镇,禾苗青青,白云飘飘,那是我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一次来到太平镇,看着你们亲切的面孔,感觉真好!能再加点微笑、加点掌声欢迎谭老师吗?谢谢!可爱的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小乡村。(幻灯片2:你注意到了……) 注意到这不起眼的搭石了吗?(点击)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读:21、搭石)围绕“搭石”,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板书:是什么怎么样)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认读生词 谴责 懒惰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间隔 联结 溪水猛涨 协调有序 平稳 平衡 俗语 汛期 俩人 伏下 山洪暴发 脱鞋 绾裤 (1)、开火车读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3) 认识家乡的搭石,先合作,搬开这“生词石头”,第一个是……(“谴责”有一个近义词叫责什么?)第二个是……(做人不能懒惰,那就要……)(你发现这两个词怎样,观察真仔细! 第二行的每一个词中,都有多音字,多音字要结合词语意思去读。 好,把“生词火车”开起来,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读错了,小组里的同学要轻轻地给个提示,别让火车停下来。 (2)、齐读没有拼音的生词。(幻灯片4) 2、感知课文(幻灯片5) (1)自主学习下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a、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b、用===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轻轻地打开书本103页,拿起笔来,开始吧! (相机提示: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它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交流汇报 a、找中心句:(幻灯片6 齐读第5节) 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这5个自然段里,哪一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b、理清脉络: 在前面的4个自然段中,围绕“搭石”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在小组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怎样交流呢?你可以一段一段地讲,每一个自然段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最好用几个字起个小标题来概括,例如什么搭石或者搭石怎样?如果说同样一个方面内容的自然段就可以合并起来。(板书:摆搭石走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板书:摆搭石)搭石是什么呢?怎样摆搭石呢?课文哪些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 1、自主学习(幻灯片7)请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a、人们为什么要在小溪里摆放搭石?用—画出有关句子。 b、人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用…画出有关词语。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δ、解决“为什么摆搭石”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引导补充。相机理解: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绾裤 启发感悟: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摆搭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第一自然段中,第几句话具体描写了什么是搭石?(幻灯片8) δ、解决“怎样摆放搭石”(学习第5句) 乡亲们摆放搭石有哪些要求呢?(板书:摆放) 品悟词句:你画了哪些词语?(结合找出的词语)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启发感悟:(幻灯片9结合插图)摆放搭石,要……要……要……要……,乡亲们摆放搭石可真够……?(板书:精心) 4、感情朗读 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为什么摆搭石,怎样摆搭石,写得清楚、具体,用词准确。 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呢?(抓住关键的词语,让人一听就知道怎样摆,能感受到搭石的有用,感受到人们的有心。) 为了给谭老师一个惊喜,自己先练一练。(自由练读) 有信心读好吗?把自己最拿手的一个句子,在小组里好好地读一读,听的同学要认真,给点建议。(小组演读) 谁有足够大的信心,在班上读自己读得最美的一个句子呢?(指名读、评) 有了信心,有了方法,(点击)还有了音乐,一定会读得有感情,很享受的。请拿起书本,美美地读。(配乐齐读)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搭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看,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认为搭石就是……这句话写出了……(幻灯片10) 1、读第一句 没说一个“美”字,但美就藏在哪个词语里?你去过哪些地方欣赏美丽的风景? 美读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读出了美、感受到了赞叹……) 就这样一排搭石(指图)。它到底还藏着怎样的美呢? 2、自读自悟(幻灯片11) 请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做什么?他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 a、小组交流: 请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里交流。怎样交流呢?先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然后说:这个句子写了谁做什么?我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b、全班交流: 引导交流: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谁?他做什么?怎样做的?你感受到什么? 重点品读第4句:(幻灯片12)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写他调整搭石的动作词是…… 课文还有哪些词语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你心里有些话很想说呢? 老人调整搭石可真…(板书:细心) 写得真生动、细致啊!谁来用朗读来赞扬他?(指名读,评价) 从字里行间,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位老人… 只是老人才这样做吗?这样的人,让人敬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话呢?(边读边想想画面,想想老人他的心理、他的表情、他的动作是怎样的呢?你就怎样去读。)为了再给谭老师一个惊喜,自己先练练。(自由练读) 好,谁读书是最棒的,相信通过你的朗读,能把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带到我们的眼前!(指名评价)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享受着音乐的美,感受着乡亲们心灵的美。(配乐读) 五、小结升华,精读句子 1、精读句子(视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读书读得好,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节课上,你读得够好了吗?有享受的感觉了吗?下面,在一、二两个自然段里,再挑选1到2个句子好好地读读,最好能背下来。读好了,就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提些建议。 2、课堂小结 课文从“摆搭石”和“走搭石”两个方面来写的。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两个自然段,(看板书)知道了搭石是人们精心摆放的,是人们细心调整的。这精心、细心其实就是乡亲们那颗怎样的心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齐读第5节)(板书:一心为他人着想) 乡亲们那颗美好的心灵就藏在了搭石的身上,作者借搭石传达了真挚的爱,赞美了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再读第5节) 3、留下悬念 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还有哪些美丽的画面,哪些动人的情景呢?下节课再学习、再欣赏。(幻灯片13)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一抄。 最后,谭老师想对同学们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会感受美的心灵。这样,就算在搭石这样不起眼的事物身上,你也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幻灯片14) 搭石教学设计15一、教学内容《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课前三分钟: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搭石》(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什么是搭石? 生2:搭石搭在哪? 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助学单,反馈字词: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裤理所当然俩人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词语)同桌互读 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 生1:“俩”念liǎ。 生2:“脱鞋绾裤”的“绾” 师:“绾”是什么意思? 生3: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 生:就会着凉感冒。 师: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谴责 师:放到课文的句子里读一读。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就是在—— 生:称赞勤劳。 (齐读句子)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人影绰绰的绰。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别忘了字典这个好朋友啊!“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那“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影子的姿态柔美。 师: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绰绰有余”的意思就是“很宽裕,用不完”。把这个词写在书上,积累下来吧!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怎么摆搭石,第三段和第四段写了人们怎么走搭石。 师:那第一段呢? 生:写了什么是搭石。 师:那就是知搭石。最后一段呢? 生:赞美搭石。 师:课文就是围绕这些内容来写的。能完整的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摆搭石、走搭石,最后赞美了搭石。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师: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就是放在小溪里的石头,方便大家过小溪用的。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我觉得“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很美。 师:你能想象的出,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生1:我得把这搭石搭好。 生2:要不别人走到这该掉水里了。 师: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生:可是,如果我走了,别人就不方便了,所以不管多急,也得搭好了搭石再走。 师: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 (齐读句子) 生:我觉得人们走搭石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现在我们就走在了——(生齐)搭石上,别忘了,这搭石原本就是——(生齐)天然的石块,踩上去难免会——(生齐)有所活动,所以家乡有句俗语叫——(生齐)“紧走搭石慢过桥。”可要小心了。 师:我们来合作。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于是就发出了—— 生:踏踏的声音。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大家走的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随着水波荡漾。 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生3: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生4:我还看到了水中的小鱼。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 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课堂练习: 见助学单:美在身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