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
范文 |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初中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_ 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1 用形象表现抽象的写法。 2 背诵这两诗。 (三)美育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内心的思国爱乡情感。 二 学法引导 课前可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或费翔的《故乡的云》,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对诗歌应进行朗诵品味,进而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欣赏讨论诗歌。进而进行迁移创新,欣赏讨论。还可进行推荐性拓展阅读。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巧妙的比喻。 2 难点: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概念。 3 疑点: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 4 解决办法:朗读、品味、讨论、谈感受。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及相关制作好的课件。 六 师生互动活动 1 范读欣赏。 2 讨论理解形象。 3 品味感受。 4 迁移训练。 5 拓展阅读。 6 谈感受。 篇二:乡愁教学设计——比赛【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三)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篇三:《乡愁》教学设计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中师时,每当周末,近路的同学一路飞歌回家,我就特别想家,心中有淡淡的惆怅、失落。在外漂泊的人易想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思乡在古今诗歌中是个历久长新的话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找出重读词语。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多媒体演示)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 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那么,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大胆发问,老师适当点拨) (五)学生朗读诗歌,再次体会作者情感,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本课要点。(板书) 地点时间愁绪 情怀 小时侯 邮票 恋母 时空 长大后 船票 念妻 交织 感情 愁 坟墓 哭娘 后来 物化 台湾 现在 海峡 大陆 (六)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七)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体会本诗形式美(结构美、音乐美、语言美) 3、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乡愁》。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