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范文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乡愁》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1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就匆匆离开了。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2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3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4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抒发过这种“思乡之痛”。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隐埋在思想深处的痛。大部分写乡愁的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诗除结构、韵律很美外,在语言上还表现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表事物名称的词表现的是意象美,乡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用这些词表达出来后就将其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此外,诗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这四种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联缀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美在富于变化的量词。“枚、张、方、湾”这些量词运用得很精当,它们在诗中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词到表大事物的量词,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一步一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美在重叠的形容词和反复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各节中重复出现的“乡愁是……”,音韵和谐,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尽的乡愁之心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美在表示时间的词。“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时间词,表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上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强,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充满着无穷变化之美。美在显示空间隔离的方位词。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很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就能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它们还与结构相似的小节共同形成节奏美和整齐美,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6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总能悄悄勾起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国家的热爱。

整个小诗充满着音乐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还有四个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在外求学,和母亲用书信传递彼此间的挂念,用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还有一条浅浅的海峡阻隔着两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没有用十分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句式,却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将这种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8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7: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