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 超声波 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 愤 悱 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 穿透 ' 夜空, 听 ' 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让我们读读第 7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声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 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具准备 1.powerpoint:田字格出现要写的12个字(丹乌艺显忽丝杆眨涛陈转斜),其中,“乌”字的第二笔──竖折折钩、“艺”字最后一笔──横折弯钩、“陈”字左边的“小耳朵”──横撇弯钩、“转”字右边的“专”的第三笔──竖折撇都要呈红色。2.生字卡片。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课文中小朋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和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布置自学 1.谜语:摸不着,看不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弯腰。 2.谁会画风?想不想展示你的画风的本领? 3.(课件:展示台)今天,我们就来展示画风的本领。展示分两步,第一步,先替课文中的宋涛、陈丹、赵小艺展示;第二步,展示自己是怎么画风的。现在,各小组自学课文,准备替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展示。注意,可要进行比赛的。 4.谁说说该怎样自学? 5.好的!小朋友们一起自学课文,准备展示吧。 答案 1.风 2.想 4.(1)先读课文,请拼音帮忙识字。(2)再读懂课文,理解意思。(3)最后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 5.分组自学 展示自学成果 1.(出示图标:展示台)可以展示了吗? 2.第一项:现在展示大家自学生字的本领。请看老师手中的卡片。(抽读。) 3.“涛、显”二字组词。 4.“陈”字“左耳旁”几笔写成?“艺”字下边的横折弯钩也就是“乙”字是几笔写成? 5.小朋友们,可要记住哦,不要把“横撇弯钩”写成了两笔。 6.第二项展示:读懂课文。读懂了吗? 7.谁能说说课文里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8.嗬,真不简单。都读懂了。 9.小朋友们,该展示你们的朗读本领了。两个小组敢不敢比赛? 10.每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另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帮助读叙述的部分。各小组再练练。注意读准多音字“杆” 11.开始比赛。你们先开始。 12.现在该你们组了。 13.小朋友们,你们比完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吧。 答案 1.可以了。 2.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3.浪涛 波涛 波涛汹涌 显示 明显 显眼 显示器 6.读懂了。 7.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赵小艺还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9.敢! 10.各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12.分角色朗读。 拓展练习 1.刚才大家替宋涛、陈丹、赵小艺展示了画风的本领,展示得很好。现在,该展示你们自己画风的本领了。 2.不过,这次展示的方式有点特别:我想请大家把自己画风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再读读和大家交流。可以吗? 3.(出示图标:展示台)下面,展示开始!谁先来? 2.可以。 写有关画风的句子。 3.分别朗读自己写的画风方法。(3~4人即可) 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我想问大家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哪些字有一个笔画是一笔写成的,可猛一看像是几笔写成的。 2.(在指导喧声述说的同时板书重点笔画。)请大家写写这几种笔画。 3.小朋友,请你先把“乌、艺、陈、转 眨”这几个字写两遍吧。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有几个字写的时候都不能加点,你能说说是哪几个吗? 4.再看看其他的字,书写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5.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希望老师写给你们看吗? “艺”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丹”的第二笔:横折钩。“乌”字的第三笔“ㄣ”:竖折折钩,转字右边第三笔:竖折撇。 2.练习写笔画。 3.书写“乌、艺、陈、转”。 丝、乌、丹 4.各自发表意见:“斜”字的第二笔。 5.眨、陈、涛(提示横的长短,竖撇的起笔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说说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找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六、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七、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八、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什么?补充想象,还有什么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 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因、交、作、布、两、左、右、它”8个字,会认“板、劳、第、世、界、更、能”8个字。认识新部首“点横头”、“巾字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课文(介绍爱因斯坦) 二、初读课文 三、,多种形式认读田字格、双横线生字 四、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设疑: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只小板凳呢? 五、学会写“作、两、交、它”四个字,学会新偏旁(点横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激趣导入 1、复习生字词( 田字格、双横线) 2、自由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体会。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 学习第一句话: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中重要的词语 2、引导学生读好词语 3、通过读好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 4、相机理解“作品” 学习第二句话: 1、指名读第2句话。 2、他指谁? 3、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板凳?(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爱因斯坦作品交得很晚、小板凳样子很丑) 4、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读中感悟。 1、师范读第2自然段 2、问题提出:老师对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满意吗? 学习老师的话: 1、出示老师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老师的很不满意。 过渡:听到老师很不满意的评价,爱因斯坦又是怎么做的,怎样说的呢? 2、读一读,找出爱因斯坦动作和语言,做上记号。 3、同桌互相说一说划线的句子。 4、师出示描写爱因斯坦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齐读。 相机理解:不慌不忙 5、引导学生看插图 边读课文,边看插图:爱因斯坦最后交的是第几只小板凳?这三只小板凳哪个更好?为什么? 6、学生交流比较。 7、讨论: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相机理解“强一些”) 8、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9、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写四个字(因、右、左、布) 1、观察这四个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师范写“布”(认识新偏旁“巾字底”) 3、生练写 板书设计: 第一次 6 三只小板凳 第二次 强一些 第三次 坚持、认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9《秋天里》是第三册复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景物的三句话中含有“远处、近处”的实际,引导学生最好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一、课前绘画,丰富话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秋天。如果是城里的学校,组织一次郊游,乡村的学生则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景物,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二、歌曲导入 ,启发说路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段话,看看从这段话中,能不能找到春天。媒体出示:“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了们在捡红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①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为什么? ②我们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是怎么找到的? 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秋天里”。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秋天里”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让学生讨论,汇报,一小结,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秋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这是秋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秋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捡红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这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秋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秋天的景色、要求:①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秋天的景色。②刚才所读的几个句子见了“远处”、“近处”显得有条理,大家说的时候,最好也能这样有条理。 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秋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秋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秋天里的有趣的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色或者秋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 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 买卖 出售 驮着 构思新奇 五官端正 掏出 饭馆 一堆 一模一样 付钱 标准 牙齿 莫西奥图尼亚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 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 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 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 (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