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范文 | 人教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我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我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我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我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我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我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协助同学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 让同学朗读课文,激发同学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同学自主识字。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交流搜集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引入揭题。 1、板书课题。 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 二、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 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 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 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 c. 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 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6、播放图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立志读书 【教学反思】 一、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二、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文本所描述的事件是周恩来立志的主要原因,但是让学生仅仅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事情发生的现场。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体会只有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其次文本所介绍的中国屈辱史仅仅是当时社会缩影的一角,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事绝不是一种偶然,因而在教学中我又为学生补充了四幅有旧中国代表的图片,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三、拓展文本,联系自我。 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因此课的最后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补充了周恩来后来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其次让学生思考在现在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四、拓展升华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人物思想品格的方法; 2、从周恩来的言行变化中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小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理想。 学情分析:本班共33名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学习比较认真的有15人,中等生10人,学困生8人。从整体来讲,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觉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教材解读: 这一课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读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画人物的语言、行为变化、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内讨论。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课件、投影仪 预习问题: 1、课文讲了几件事? 2、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流程: 一、解释课题:【1分钟】 崛起: 中华: 二、开门见山,语言导入。【2分钟】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少年周恩来曾经亲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从而立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你想知道他立下了一个什么目标吗? 二、听课文范读,播放音频文件,熟悉课文内容。【5分钟】 三、整体理解课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解决生词,出示课件。 五、新授 1、学习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不解什么?周恩来追问什么?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一次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承接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 开启下文:好奇心促使周恩来想去租借看个究竟。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周恩来闯入租界的原因。(7、8自然段) 4、在租界里,周恩来又看到了什么? ①、租界是什么样子的? ②中国的百姓在租界里的遭遇怎样? 学生展示: 1、写一写,划一划; 2、小组代表回答(说清楚第几页,第几段,那一句?) 学习第二部分:(6——8自然段)讲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教法: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请举手回答。 ②、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又是怎样一种感受?请举手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1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周恩来看到洋人欺凌中国人,而中国人却无处申冤或者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租界去玩,教师都加以肯定。同时总结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3.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指导朗读。(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境和标点来领悟朗读。) ②体会中华不振。 ③词语积累:周恩来不解地问。横线上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预设:疑惑地;睁大眼睛;仰起头) (2)出示句子: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①引导学生体会“闯”字所蕴含的意义。(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 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