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教案 |
范文 | 有关爬山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2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案 篇3【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教案 篇4【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2、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第2至4自然段。理清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4、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彩笔。 【学生情况】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教法、学法】 1、说教法: ⑴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先自主读文解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集体交流: ⑴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刚长出,长大后各有什么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怎样?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学生练读、评议,读出美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⑴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 (触、巴、拉、贴) ⑵演一演: 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⑶议一议: 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交流。通过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吧。(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佳作。 (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诵、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诵指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4、再找一找,叶老把我的作文具体做了哪些改动,让“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爬山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