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鄂教版九上《观刈麦》教案 |
范文 | 鄂教版九上《观刈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鄂教版九上《观刈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器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诗歌,读准生字词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三、默读诗歌,了解大意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四、诗歌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二)在刚才的描绘中大家应该都有相同的感受——刈麦人很辛苦。请找出诗中表现刈麦人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四)在刚才描绘的四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和别人不同,是哪一个?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在劳动,他却只是在一旁看、听,他是什么人?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五、拓展探究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