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 |
范文 |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2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5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