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
范文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深层次地体会父爱与母爱的区别,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3.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层次地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课时设计】1课时20分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 二.感知文本 本文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明确: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三.深入文本 1.《爱的艺术》一书告诉读者:“爱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的”,那么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快速地找出来。 明确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2.了解了孩子的爱的发展过程,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什么特点,他们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母爱的特点: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3.现在我们清楚了费罗姆的观点,请大家联系自身实际,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爱,是否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呢?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成熟的爱,成就完美人生呢? 【结语】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光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作业】 写下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告诉他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设计理念: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篇文章就是从《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四、再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第二课时 一、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 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 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 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 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预设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存在三种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潜意识,一部分属于意识状态;意识上它使人变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 二、教师质疑,深入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2、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3、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例子: 感受父爱:朱自清《背影》节选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母爱无疆: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