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者节感言 |
范文 | 记者节感言(通用7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可以把它可以记录在感言中。那么感言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者节感言,欢迎大家分享。 记者节感言 篇1青春如帜,理想不灭……十年从业坚守,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因为热爱,而把没有尽头的苦役变成了诗意的栖居。 数年前,应恩师憬波所邀,穿越小城德江的巷陌,前去他寄居的小木屋清聊。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吃着清汤白菜,一边饶有兴趣谈论文事。时空轮换,我吃过了好多美味佳肴,然而,时常忆及那顿菜根香,皆每有新得。 当年,我是从大山深处进城读书求学的穷学生,恩师憬波则是充满书卷气的清贫公务员。因为文字,我们颇为投缘。他把读书与写作因果,比喻为春蚕和桑叶的关系:吃得多,则吐得多;消化得好,则吐得好!彼时,我对此懵懵懂懂,而今,自己做记者多年,已算经风历雨,每每解析老师的教诲,皆大有裨益。 那时,因工作亦写新闻的恩师憬波告诫我:“写新闻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做事的底线!”这些年以之为圭臬,我竭尽全力实践新闻理想,从最基层的通讯员成长为党报记者,从没有把新闻写作看成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一份圣神的事业;直面“理想美满,现实骨感”的社会肌肤,我如同手执利刃的剑客有过沉默,亦有过退却,还有过无奈,可从没有特意去文过饰非,力求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 文字本身没有温度,有温度的是文字后面的记者!尽管,我不能“仗剑走天涯”,然而,守望良知已刻录于心:“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 “牢记时代,勿忘人民”是已故的新闻界泰斗、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座右铭,这亦是采编人员的“金科玉律”。在记者节之际,我重温此言,期待与同仁共勉,期翼与同仁戮力同心,不辱使命。 今天,我们记录历史; 明天,历史记录我们! 记者节感言 篇2去年记者节,是因为一个报道没有出来而有感慨,今年的记者节是因为一条祝贺短信而记得,当然,今年记者节也是碰巧,刚刚也有自己一个专题报道出来了,但因为是关于政协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领导来电话,还是搞得人有点担心,生怕触及政治,可说,记者节,不是记得是媒体同业者的一个节日,更多是让我们记得,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感慨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媒体的生存,媒体从业者的发展。 记者,是一个让人荣耀的称谓吗?但在体制内,很多人都自谓是记者民工,在社会上又出现封口费一事,真真又是让人感觉有点自甘堕落。记得研究生毕业那会,虽然有很多机会,但作为导师五个弟子的唯一一个去了媒体的我来说,是对自己一个信念的坚持,还是对老师的一个安慰呢!至今,或许我不是最好的,但在于学新闻的,难道理想不是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吗?理想与现实,考虑眼前利益,其实也着眼于发展前途。 做记者,不仅在于外部环境,同时也在于媒体自身的环境。面对利益诱惑,面对阻扰,面对重重的探访真相的困难,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坚持的记者,或许我们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环境,我们所寄生的媒体环境也是一点都不理想,那我们,工作是否就真是就为了谋生呢?在我身边,在我的同行圈里,我感觉,除了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心底里其实都还是有些精神寄托的,这一点精神寄托,不仅在于我们在探寻真相,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或是满足老百姓的娱乐享受,更实际的,其实还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到人,我们有一种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心里,来自尊重,来自于社会及人们对记者的期望。所以,话说回来,记者行业,这个行业是有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但如果在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生存环境变得更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的坚守,难道就是能超脱现实的吗? 在对记者有太多寄托、太多期望的同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对于民众的人心呢?每一个人,除了职业的这个身份之外,每个人也都是社会民众的一员,对家庭,对亲朋戚友,对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爱心、是人的怜悯之心,是人的上进求尊重之心。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个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严,所以,对于记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担当,记者与民众有区别,但同样,民众也当有自身的要求。民众媒介素养,或许说的是一个专业问题,是公民素养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点,都想在保障自己权益方面有公正对待之时,那就不仅需要对记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时也在于每个人都希望记者那样一样希望自己,这样,记者不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专业,同时我们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与失望同在,荣耀与失落同行,记者工作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辛苦,在记者节说记者,不仅在于媒体从业者的要求,同时也在于民众的期望和努力。环境,不单独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记者节感言 篇3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特殊的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五个年头。回想这五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一开始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记者的光辉与自由。于是,这个蜕变的过程变得极为漫长和艰辛。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采访的过程千篇一律,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让人感觉紧张、惆怅和疲惫。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并顺利刊登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在这过程里,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年前的一个采访对象。那是一户残疾人家庭,妻子瘫痪在家,瘸腿的丈夫每天靠捡破烂为生,还要供一个女儿上学。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累与他们生活上的苦比起来不值一提,尤其是他们那种对生命的执著总会让我感动,此时,放弃的念头便打消了。 记者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当有人肯定了我们的努力,所有的疲惫与惆怅便会很神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尤其是当文章见报后我们所接到的每一句赞扬与批评,便会化成我们工作上进步的动力。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这种珍贵的收获不分季节,每天都是进行时。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 记者节感言 篇4今天是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xx年4月19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 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平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之于记者,这已足够! “不是在下乡采访,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在追梦的路上! 记者节感言 篇5今天是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为陇南学子,为市民的热线投诉,为每一条新闻线索,奔走在路上。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必然是参与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报道新闻事实,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了维护职业的尊严,记者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和不畏威胁阻挠的勇气。不可回避的是,记者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人身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记者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庆祝20xx年记者节工作座谈会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明文规范记者行为,为新闻报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规范,是新闻业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规范采访报道的同时,如何保障批评报道权、保障记者安全,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内容。新闻事业需要坚守新闻正义的记者,也需要捍卫新闻权利的新闻立法。 记者采访报道和维权的难度,反衬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记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则反映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记者报道了真相,如果没有社会法治的跟进,真相背后的正义诉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事件即使反复曝光,也难有实质推进。新闻的困境对应了记者的艰难处境,也正是在需要记者勇敢担当的地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和力量。 20xx年是晶报记者大力发扬“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力量的一年,在舆论监督上更有力,在参与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上更给力。为了新闻正义,我们将继续前行。 记者节感言 篇6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为了成为一名新闻人,我放弃了曾经稳定安逸的工作追寻我的新闻梦想,在新闻这条路上奋力跋涉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果实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闻报道这个武器惩恶扬善时,我树立了党报记者的威信。7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而备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记者不好当。一位同行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对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这,也许就是做了多年记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颈吧。”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记者节感言 篇7我们的记者经常脱掉鞋袜和农民一起下田。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们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画面,同时,我们还代表着广电的形象,我们有责任维护好这个形象。 我从事新闻事业只有14年,在很多人眼里我还只能是个“新兵蛋子”。我是1996年从市公交公司转行到原电视台工作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承认自己是“新兵蛋子”的身份,但是,我从来不认为“新兵蛋子”就一定打不好枪。 2001年下半年,台里把开办对农节目《农技110特快》的任务交给了我,在接到台里任务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病重在床,肺癌晚期。而当时栏目组人员就只有我和童佳两个人,每周三期的节目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边是老父亲盼望看见儿子的眼神,一边是观众期待的新栏目……我选择了后者,坚持做好每一档节目。直到父亲去世后办丧事时,我才请同事帮忙顶了两期。那段时间我的心很痛,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但是,那段时间我也收获了快乐,栏目受到了普遍好评,正如央视白岩松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痛并快乐着”。 肩负起服务农民的责任是多年来我们栏目受到好评的根本原因。《农技110特快》是个由多个小版块组成的栏目,其中有一个《气象农情》小版块,这个小版块的来历有一段故事。说难听点,这是个被农民骂出来的版块。为了栏目题材的组织,农业局专门派了农技110集团的老贾长驻栏目组,老贾经常跟我们一起去拍节目。2005年8月,莲花镇农民来电反映水稻病害很严重。我和老贾马上请了衢江区的水稻专家赶到莲花镇的田头,专家马上判定这是水稻黑条矮缩病。专家在现场介绍说,水稻黑条矮缩病就好比是癌症,没办法治的,只能在苗期预防。当时有不少农民在围观,听专家这么介绍,一位农民有点急了,在一边大声抱怨:“这样的内容你们为什么不早播?现在已经发病了,损失已经造成了,再拍节目有什么用?”其实相关预防内容在2个月前已播出过两遍,只是有些农民兄弟错过了收看时间。老贾很委屈,马上跟农民辩解说:“我们已经播过了,是你们自己没有看。” 被农民指责,在我们栏目运行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其实当时我内心也很委屈。但是,很快我就制止住了他们的争吵。我觉得,农民非常可怜,这田里的稻子也许就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我对老贾说,我们不能要求农民守住电视机看每一期节目,我们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这是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有责任。在回来的路上,我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开一个天天提醒农事的版块,内容不需要每期更新,要在农事周期内重复播,这样农民看到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就这样,《气象农情》应运而生,这个版块按农情季节高频率地提醒农民眼下该注意做好哪些农事。这个版块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06年9月,在稻飞虱危害衢州时,我们利用《气象农情》连续高密度地播出病虫情报,不断介绍紧急防控措施,农民看节目而动,加强了针对性防治。据市农业局统计,当年全市晚稻减少损失9万多吨。 在我们这个团队,我们的记者经常脱掉鞋袜和农民一起下田。为什么?因为这样我们不光能拍到更好的画面,同时,我们还代表着广电的形象,我们有责任维护好这个形象。 我们做对农节目,也有个真情付出的问题。童佳前几天跟我说,每次播节目,看到稿子里农民关心的内容多的时候,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其实,我们心里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有很多做农资的朋友,我经常跟他们说,如果让我发现谁利用我们栏目坑农害农,那朋友就没得做了。 前不久,我们回忆起做《农技110特快》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黄宏伟老师是这么回答的:酸甜苦辣很多,但是现在能够想起来的却只剩下甜。确实,《农技110特快》栏目组的每个成员,手中都握有省级一等奖的奖状,有的人还不止一张。 事业需要坚守,成功更离不开坚守。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不断地去追求作品的质量,而追求质量的过程往往是忘我的,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的自然流露。当你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再咬咬牙,成功就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