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班科学教案 |
范文 | 中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准备: 1.视频2.彩绳1根、正方形、圆形"饼干"若干。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圆分成相等的两份 。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发展观察和比较能力。 3.萌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你们在看故事的同时,想想两个问题: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完故事,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两只笨熊在分面包。 师:后来呢? 幼:被狐狸吃了很多。 师:总结:哦,他们没有分成大小一样的面包。 2.师:老师这里有一根非常漂亮的彩绳,谁能来帮老师把这一根长绳分成长短一样的2段呢? 幼:就从中间剪。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 幼指着绳子:就是这里。 师:你用手比划,老师来剪。 幼:随便指个地方比划剪。 师:把绳子折起来问:这样是一样长吗? 幼:不是。 师:那怎么样剪才能剪成一样长短的绳子呢? 幼儿再次尝试。 师:你是怎么把它分成相同的2段的呢?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两端相对,从中间对折就可以把一根彩绳分成2根长短一样的彩绳。 二、操作过程圆形: 今天大黑和小黑熊没有吃到蛋糕,老师这里有1个圆形饼干,想把它分给大黑和小黑,但是该怎么分才能把一个圆形饼干分成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两半? 幼儿进行操作。 师:这两半大小一样,形状相同吗? 幼:是的。 师:你是怎么观察他们是大小一样,形状相等的? 幼儿说完教师总结:从中间对折,分开的两个形状能完全重合。 师:引出2等分的概念: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相同,形状一样的2个部分。 三、活动延伸: 幼儿探索将不同的图形进行2等分,进一步感知2等分的含义。 正方形:对折可以得到2个长方形(请幼儿演示)教师请幼儿继续探索还有什么办法?(有一块正方形的饼干,但是两个熊宝宝都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怎么办?) 四、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2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奇妙的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奇妙的蛋》主题的开展处于主题结束即最后的阶段。在前面的小主题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宝宝,还一起分享了茶叶蛋、小卤蛋、红蛋等,孩子们对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新奇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尝试了用故事、幻灯、小实验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预设教育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发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和蛋玩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鸡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盐后浮起来的现象,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商量表达表现的形式,大胆表演。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2、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四、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五、教师小结:原来盐放的少,蛋宝宝是浮不起来的,要多放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六、幼儿第二次分组实验,请幼儿记住自己放盐的勺数。 1、教师巡回了解、记录幼儿的实验情况。 2、幼儿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享实验结果。 (评析:蛋浮起来的探索活动从第一次的无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记住放盐的勺数),循序渐进,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才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七、继续看幻灯,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有没有把蛋宝宝救上来,哦,蛋宝宝真的上来了,盐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它还会浮吗? 教学反思 “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中班科学教案 篇3(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三)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是什么?” 幼:“我知道,是风车。” 出示风车。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我玩过风车的,风一吹,它会转的。” (2)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师:“除了风车能转,你能想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吗?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操作时,幼儿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上面的红条变成了一个圆圈,真奇怪!”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一转,纸条上的花纹和字,看不清、变糊涂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变成了一个大圆盘,把原来断的连了起来。” (4)师:“小朋友真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2.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3.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师:“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师:“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这张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器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4.扩展。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 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师:“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镙的火柴棒、蜡笔等各若干。 2、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歪歪斜斜、摇摇摆摆、先慢后快再停下、转起来也是圆形的、形状有点模糊)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