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言文《晏子治东阿》教案 |
范文 | 文言文《晏子治东阿》教案 在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晏子治东阿》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入课文,解题。 《晏子使楚》一文展现了晏子作为外交家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一面,今天我们学习《晏子治东阿》来了解晏子作为地方官的另一个形象。 文题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治”是全文脉络的关键,以“治”为线索梳理全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和通假字的读音。 (三)翻译课文,落实字词,读懂内容。 结合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归纳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 1、通假字: ⑴ “属”通“嘱”,嘱咐⑵“曾”通“增”,增加 ⑶ “内”通“纳”,缴纳,纳税⑷“辟”通“避”,退避 2、重点实词:数、加、强、与、谢、属托、货赂 3、词类活用: ⑴加大诛于子:动词用作名词,责罚⑵臣请死之:为动,为……而死 ⑶以利贫民:使动,使……获利⑷反以罪臣: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4、古今异义:加大、不治、明年、不行、仓库、左右、再 5、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状语后置)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判断句) (个别学生翻译课文,并指出重点的文言字词与句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指导归纳) (四)品读课文,把握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筛选信息,理清文脉。 请从原文中找出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效果、景公的态度、晏子的对策。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写作) (五)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1、为什么晏子治理东阿“民无饥者”时景公却要责罚他,而“饥者过半矣”时景公反而“迎而贺之”? 提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而近臣是通过收受贿赂来评价地方官员的,导致景公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提醒学生——评价事物应客观合理。 2、晏子将东阿乱治一年来劝谏景公的方式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一方面,晏子的进谏用事实让景公懂得了如何去辨识人才,评价官员;另一方面,此次进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为代价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提醒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3、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结合人物的动作“召而数”、“迎而贺”“下席而谢”分析人物的形象。) 提示: (1)景公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 (2)景公充分信任自己任命的官员,晏子前治东阿“乱”要求再治三年时,景公欣然应允,知晏子后治东阿“善”后,不计前嫌主动“迎而贺”。 (3)景公具有君王的气度,虽然也有被近臣蒙蔽误会地方官员的时候,但是面对晏子的直言进谏,在事实面前敢于承认错误,可见其胸襟开阔。 4、读史可以鉴今,请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提示讨论的角度: (1)从景公、晏子、权臣、民的关系,谈谈执政是为百姓负责还是为少数权臣负责? (2)“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 …… (开放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结全文:从《晏子治东阿》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作品微言大义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经典,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查阅工具书,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掌握“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2、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附板书: 《晏子治东阿》 晏子景公 前:民无饥者,召而数 对比 后:饥者过半,迎而贺 (劝谏要有法)(评价要客观)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