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五年级语文《走路的人》优选教案 |
范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走路的人》优选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走路的人》优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走路的人》优选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20xx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4.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走路的人》优选教案2课时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3、理解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了解“走路的人”的双重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丰富的句子,了解“走路的人”的双重含义;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教具、学具: 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走路的人”指的谁?“走路”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预设:“走路的人”指的是一个雕塑; “走路”是向前行进、向前迈步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师:既然“走路的人”是一座雕像,那么它是一尊怎样的雕像?是谁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整理自学笔记,一会大家交流; 1、学生浏览课文,整理自学笔记; 2、交流: 学生活动预设:那座雕像没有头没有手,只有厚实的身躯和两条粗壮的坚定的叉开着像是在走路的腿——它是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 师:那么罗丹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与“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有什么不同?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预设: ⑴罗丹的雕塑经常只强调雕像中的主要部分,而是省略其他不重要的部分,有些雕塑不但不美丽,反而可以说是相当丑陋的,因为他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外表的形象,更是艺术家内心的观念和主张。 ⑵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风格以人物逼真,线条优美,造型华丽,外表光滑柔润,细节完整、真实为标准。 5、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一些雕塑图片,学生判断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学生结合文中叙述的两种雕塑风格进行判断。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感悟。 三、解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师:你喜欢哪位雕塑家的创作风格? 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预设: 1)、学生可能抓“他没有手,没有头,因为他正在走路呀。”来体会罗丹的作品忽略了人物的头和手等相对次要的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2)、抓“女孩看了很久,眼中露出惶惑不解的神情”体会看了很久,说明雕塑很特别,吸引人,也说明它不易被理解。“惶惑不解”说明这个雕塑并不优美,让女孩感到害怕。 师点拨:从小女孩的反应可以看出,大众对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的,也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新风格的出现正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而超越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3)、抓“他就如同它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走着,不停的走着。”体会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指导朗读,重点感悟。 四、理解文题,升华主题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走路的人”指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适时引导: 1、课文以“走路的人”为题,题眼是一个“走”字,“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创和探索。 2、“走路的人”不仅指罗丹一个人,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做“走路的人”。 板书设计: 29走路的人 一种创新和 探索的精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