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案 |
范文 | 陋室铭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1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2,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陋室铭教案 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本次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诵读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 (二)提问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三)练习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主要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的确立及依据 (一)导入新课采取情境导入法,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家进行比较说说对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样认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基本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背诵,随后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生翻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指导。 (六)思考阅读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围绕中心设置三个问题,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七)反馈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组练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小结全文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九)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和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这样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获得了及时反馈。 五、板书设计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陋室铭教案 篇4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篇5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陋室铭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