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乙己》优秀教案 |
范文 | 《孔乙己》优秀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 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胡裕树《现代汉语》P433-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