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 教案 |
范文 | 【推荐】孙权劝学 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