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自由体诗朗诵技巧 |
范文 | 现代自由体诗朗诵技巧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自由体诗朗诵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二,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第三,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四,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以《囚歌》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 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在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知,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期待着, 地下的烈火升腾, 让我和这活棺材, 一齐烧掉。 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还比如,"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达诗人的热烈期望,深沉内在,自励自勉,如果朗诵者为加重语气分量,采用上扬语势,像是在发出号召,就会破坏应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 把握基调重节律 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 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 格律诗由于字数一定,在朗诵时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使听者感觉出这一点,这很重要。停连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同朗诵时停顿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 另外,格律诗还应体现出语节一定。语节含有音步、节奏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上表现为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也不能乱来。 如五言绝句分为两个语节: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七言绝句,分为三个语节: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除了字数一定,语节一定之外,格律诗的朗诵还要注意韵脚呼应和平仄相合。在字数、语节、韵脚一定的情况下,平仄相对应,于是就可以变得更为错落有致,节奏的抑扬回环更加鲜明,这就使人感到音韵铿锵,倍觉动听。 自由诗因为它字数不定,语节不定、平仄不定,甚至韵脚不定。把握节奏、重视诗味就更显重要。朗诵时,如果不把握节奏,只剩了"自由"而丢掉了"诗",而诗味,恰恰从节奏中来。自由诗朗诵的节奏,既体现着意境美,也显示着音韵美,善于把握节奏,诗味便彰显出来。这里一是要注意呼应对称,二是要善于起伏跌宕、灵动停连。当然,要避免主观随意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使得语节、诗行、诗节杂乱无章,听似起伏跌宕,大停大连,实则破坏了诗的形式,打乱了诗的步伐。因为朗诵者的主观随意性处理,有可能会破坏诗人严谨的构思和布局。 抓住重点见高潮 专业考试中的诗歌朗诵,虽然面对的只是几位主考老师,但也是属于"当众朗诵",当众朗诵最忌讳的就是平平淡淡,不起波澜。当众朗诵诗要讲究"高潮",即在最为关键之处,经过极有冲击力的强化表达,给人以震撼,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巅峰体验".而这种效果的出现是就要抓住重点,着力表达重点和高潮要注意: 第一,重点,如画龙点睛,他解释诗歌的精神的实质、感情的高点、意义的趋向、艺术的分寸。 第二,重点不是单纯的加重声音,但那声音一定与众不同,那效果一定不同凡响。重点是轴心,是路牌。 第三,重点不是单纯的理智产物,必须同时是感情产物,不仅是"语意的解读",还应是语趣(理趣、情趣)的表露。 第四,重点要少而精,不宜散乱,不宜杂多。只有少而精干,能突出也才会深刻。 第五,非重点相辅相成,在比较中仍存在,在对比中显现。 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是朗诵好一切诗歌的必备基础性工作。 较之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固有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手法,自由体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写作方式、题材内容更加多样,这对于朗诵者熟悉作品来说是一个挑战。 比如说,当我们拿到一首七言律诗时,即便没有通读全篇,也能知道诗歌共分四联八句,偶句押韵,诗句的音步一般是“二二三”,而且由于我们耳濡目染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对诗人的气质性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只要在内容上对诗歌进一步加以熟悉并稍作调整,就能够进行初步的'创作。 可是,当我们拿到一首自由体诗歌时,对于其行文的方式、句式的变化、音步的划分、诗作的文化背景(如外国诗歌)等等,未必能够在瞬间掌握殆尽,因此就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不外乎是熟悉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熟悉作品的内容,须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字面的意义以及诗歌的本意,等等。比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地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身子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 下面汹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才有安宁之邦! 从表面上看,诗歌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帆作为抒写的对象,但实际上帆只是一个意象,诗歌实际上表明诗人不愿在平庸安逸中生活,而愿意到风暴中去追求理想,这才是诗人的本意。这个工作就须要在熟悉作品的内容阶段来完成。 熟悉作品的形式,包括熟悉作品的段落或诗节的安排、诗行的编排组织、句式的长短等方面。比如,为了改变诗歌行进的节奏,有些表达完整语意的诗句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单元,并被编排在不同的诗行中,而熟悉作品时,就应该把这些分散的单元重新组合起来,以了解诗句的语意,并为下一步的开口朗诵作准备。 由此可见,熟悉作品直接影响着对诗作内容的了解和对诗歌形式的把握,并进一步影响着接下来的朗诵艺术创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