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
范文 |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1春天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伴随着春的脚步,20xx年3月9日早上8点,栗高蕊名师工作室第一次线上读书分享活动相约而至。为了工作室全体成员能进一步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要求,理清教学思路,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不断提升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此次读书活动学习分享的书目是《美术课程标准》。会议上,工作室特聘专家刘文佳老师为我们送上了课标的精彩解读,让我对美术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今后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工作室主持人栗老师肯定了成员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并为大家介绍了新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同时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己,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目标更加坚定。此次会议,虽说是在线上,虽说成员之间并不太熟悉,但大家交流讨论的热情却令我感动,收获颇多。 一、勤于学习,坚持积累。 “学无止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做到终身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工作之余,我要定期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养成阅读习惯,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虚心请教,逐步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努力加强写作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为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提供帮助。 二、主动研究,善于反思。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种希望自己在工作室三年的学习中,坚持思考,把习得的知识、技能、经验通过不断反思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扎实美术专业素养。 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有幸加入名师工作室这样一个专业的团队,这样一个锻炼实践的平台,倍感珍惜。我会积极参与工作室每一次的教学教研活动,抓住各种实践机会,体验多种教育教学经历,从中不断汲取新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 感恩遇见。通过这次会议,我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进行了一次反思,也为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不足找到了桥梁。我相信我们这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能打造一个团结奋进、富有战斗力的优秀教学教研团队。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在美术课堂上,当老师命题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说:“我老想不出该画什么才好”“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长久下去,只会使学生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在美术课堂,失去了释放情感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却着重在每节课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让学生觉得美术的知识点比语文的背诵还难理解,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而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方案的阅读,让我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看到我们新的艺术课程方案是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我的感悟如下: 一、适应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为了美术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学段1-2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截然不同。这样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在高段也可以很好的衔接高中的教学。 二、要选择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好分层次的指导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因材施教,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 三、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离开思考总结地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单一、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将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进!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3老师们好,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个遵循,一个尊重,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目前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老师的确都很累,老师很难当,我们要为老师减负、减压,多一点时间用在教书上,少做点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但退一步来想,现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压力山大,加上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世事变化莫测都不容易,也就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们选择了这行,要面对挑战,寻找这个记忆,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讲讲课标的,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在学习,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课标,它的一个精神就是改革(课改),现在的教学现状也在呼唤这种改革,所以我们要支持、要学习、要贯彻课标。尽管课标可能是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但它总是向上的,可以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课标的精神。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课标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课标不是一个崭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来,搞个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创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规定。我宁可用这个词叫“改良”,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往课标认定的那个目标去改进。要遵照你们的学情,心理上不要烦躁,也不要抵制,要尽量去学习、理解课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用好这个课标,用好教材。 那么,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课标后,我们发现新版的课标的确有很多变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首先,理解课标的功能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照旧版和现在20xx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它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就是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标准没有变。譬如说:识字,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初中会认3500个字等等。还有阅读,三、四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初中要求能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化。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原来是136篇,小学75篇,初中61篇,现在初中减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没变。这个课标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没有变。这是因为课标主要功能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标准。语文教无定法,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那是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新版课标和以前旧版的课标,实际上是衔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而且都体现在统编教材里边了。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力架构,分学年的、逐步的推进,就能够完成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师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还要放到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树人” 课标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在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章节开头,就提了一句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的任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他是要具备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要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观的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在他的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课标对这个也有强调,特别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为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树人”。以“以文化人”,这不是一个口号,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在我们语文课中应当做到四个字叫:润物无声。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过分的教化的,它是适合整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这个意识。 第三,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20xxx版课标也提语文素养,它没有“核心”两个字,现在“核心素养”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在20xx版新课标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语文核心素养,它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工具性哪一个更基本呢?等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不论是高中的课标还是现在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把以前很多争论,很多说不太清楚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你,语文是教什么,学什么的?以前我们说:听、说、读、写,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对。但现在核心素养讲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而是把这四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它是一个基本的。然后是发展型的,还有更高的例如:整本书阅读,综合性的、拓展性的。这样分,我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语文学科独有的东西,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我想这样的理解比较好。 以前高中课程标准没有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现在20xx版课标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目前,我在学习后认为,还是要强调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这是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我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还有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力。课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原来高中课标包括了逻辑思维,这大家都是比较理解的。一讲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但同时又讲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但实际上在语言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直觉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重视。我根据我的学习的心得,认为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我们义教课标的一个亮点,虽然以前高中也这样讲思维能力,但这确实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受制于应试教育,它不能不面对考试,或者它很难不面对考试,这是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所以新课标那么强调思维的能力,还把直觉思维写进去,我觉得是很了不起。那么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直觉思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创新的追求。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这是关于我特别讲讲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能力,要创造比较困难。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较少,所以新课标现在给了一个提醒,应该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现在摆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特别这些年的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命运、国际的斗争等,都使我们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学习怎么用辩证唯物论逐步地看待这个文化现象。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这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这四个目标它不是一项一项完成,是综合的,不是贴标签的`,要从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论的生长点,也有现实的针对性,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和落实的这样一个概念。 首先一点,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唱,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就是说搞教育学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意见,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素养型的教学。它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最后转化、落实到各个学科,也包括落实到我们语文学科。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在单元设计上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甚至它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学分上的考虑,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来编的。但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创新,不能推倒重来,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经验、体例应该是有些衔接。如果太新了,变化太大了,老师很难教。考虑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现在高一、高二都是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单元结构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而现在是以任务群加上某些人文主题、某些语文的要素来组织单元。譬如说:第一册八个单元的主题有:青春理想、崇尚劳动、人生感悟、乡土中国、学习之道等等。这八个单元分别承担了各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实用类阅读,还有当代文化差异,语言的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等等多个单元。高二变化更大,他用专题式设计编排,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两三个专题,革命文化、外国文化、科学论著都有专题,把任务群等同于一个专题这样来设计,所以说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比较大。从目前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它产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试验性的、一部分的改革。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适应,因为高中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巨大的现实。虽然任务群在教材里面也有所体现且现在落实比较困难,但从学科理论来看,提出学习任务群是相当大的一个推进。这个推进让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那种提法,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它的提法比较谨慎了。义务教育的课标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经验,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在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了六个任务群,而这六个“箩筐”,就把小学、初中的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其实也很难将整个9年的教学内容都装进去。它是想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结构化将任务群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六个箩筐装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释了。所以这个年代的设想,是希望强化、结构化任务群学习内容,从而设想是一块专门讲课程、课程的目标,另外一块专门讲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了吧,学习任务全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现在所说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任务群),其实跟前面课程目标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块。现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强调,但是我们一线教学总是有我们的需要。现在你你分得那么细,前面是一个课程目标,后面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每一个学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学就很难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来。现在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其实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进一步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在实践中去探索、落实。 所以我总是提出要学习课标的精神,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六个任务群),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的。他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的讲,不是文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它更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这种练习,他是想颠覆想改变这一点。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建知识的建构。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个是教学的方式,但是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太大了。与小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将任务群转化成一个专题性的或者范围性的内容,而小学阶段有大量的文学性的阅读和识字写字,思辨性、实用性的阅读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相当于现在跨学科的学习或某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组,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且都有侧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老师们不要认为现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编写的,实际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这种变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要积极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呢?现在的教材里边每个单元都有提示,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人文主题方面,在三观方面,还是在语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们要按照提示更强化一点情景,强化一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关于群文教学。现在都是单元教学,就是群文教学,但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它不能完全替代单篇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也不要理解为学习任务群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有些课老师还是要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让学生读懂,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当然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只能讲多少。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做就把课标精神跟教学设计以及怎么用新教材三方面结合起来。 第五,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他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这是个好方法。但古人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集中、比较多,也不像现代人要学很多的科目。现在的语文教学跟古人不一样,是新学堂以后,采取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讲,有不同类型的选篇、精读,举一反三,这是有来由的,不是说谁发明的。而这也都是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法,但从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管用什么好的、先进的方法,没有阅读量,无论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阅读量,有阅读面,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点拨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现在中国人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小学,到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高考时间很紧张,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阅读比较多不够完整,数量也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点,高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接触一点不同类型的整本的书,一方面是知道同类型书的某些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现在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网络化和思维的平面化,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现在小学、初中又把整本书阅读放到课标里边了。实际上在小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快乐读书吧”,什么是童话,什么是通俗故事,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寓言,什么是小说、诗歌,一样一样、一本一本地推荐给学生,这就是整本书阅,照现在教材的这种方法去推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基本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但是也不要把教材里面推荐的内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要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如果老师们的规定动作太多,学生就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我发现,凡是我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经典,可能有时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所以我们不能硬着来,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为此初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选进去了。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他虽然是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布置很多的任务;要写笔记、写心得;要小组讨论、朗读,还要演出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放松一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也不要过分地苛求。 第六,新课标颁布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使用 我们在编写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受到了课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影响,努力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些精神。根据调查显示,义教阶段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这几年是比较受欢迎的,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做一些修订,我们会将吻合课标精神内容保留;将有些虽然没有用课标的概念,但事实上体现课标精神的内容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不赞成所谓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还是要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要贯彻新课标搞课改,不一定要搞颠覆,不是说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现在重新来一套,不要把老师搞得灰头土脸。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情稳步地推进。登高一呼抛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号,组织一些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然后要求依葫芦画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实在的收获的。现在文风不好,我们语文课有责任提倡比较实在的文风。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也是我正在学习20xx版新课标的过程中,力图理解它的精神的个人想法、意见,也会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提供给老师们参考,和大家一块来讨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是主持一个什么观点,其他的老师们又是主持什么观点,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彼此沟通,彼此切磋,共同推进、实验。谢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这样一个零碎的演讲,谢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