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范文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点名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点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板书补充: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5。 出示例5。 按照刚才学习例4的方法,自己学习例5,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口答从表里发现了些什么?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乘积8000是什么数量,这种数量关系用式子怎样表示? [板书:每袋重量×袋数=糖果总重量(积一定)]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糖果总重量一定时,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4、例5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4和例5,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4、例5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 像例4、例5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4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5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做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结合板书;每天装配的台数×天数=一批计算机的总台数(一定)] (4)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第l,2,3,4,5题。 指名口答,说说理由。思考时可以引导看数量关系式,说明理由。 2.拓展应用。 3.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教学内容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习(板书:反比例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二、基本练习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判断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一筐桃平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C=4a 三、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四、变式提高练习 按规律填数。 (1)(1,36),(2,18),(3,12),(4,),(5,) (2)15,210,315,4(),()25 (3)81,27,(),3,1,()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习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它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游戏,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旋转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知识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突出旋转的三要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3.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转化。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画图操作,既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钟 方格纸 学生准备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做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右看,向前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些简单的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躲在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汇报:风扇扇叶、陀螺、旋转木马、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有很多,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钟表开始研究吧!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从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观察钟面,明确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意义。 小组活动: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秒针1分旋转1周,分针1时旋转1周,时针1时旋转1大格) 汇报总结: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从实物到线段,认识旋转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汽车进公路收费站的情境图。 出示问题1:汽车进入公路收费站时,横杆打开时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逆时针旋转90°的过程。 出示问题2:汽车通过后,横杆关闭时又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 教师相应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横杆的打开和关闭。 (2)再仔细观察并想象横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①想一想,横杆在旋转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旋转中心相同、旋转方向不同、旋转角度相同) ②物体旋转前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③要想把一个旋转过程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线段旋转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线段的运动过程,你能说说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旋转的吗? (这条线段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提问:旋转前后,线段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线段的位置和方向变了,线段的长短没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时钟以及横杆的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这些实物是怎样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横杆的旋转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获得对物体旋转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进而找到准确表达物体旋转过程的方法,完成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建构。 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画一画”。 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2)组织学生讨论画法。 (3)独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点、线的位置变化,确定旋转结果的正误。 (5)小结:在画线段的旋转时,首先要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画图。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 2,4,6,8, _____,12, 14, (2) 1,3,5,7, _____,11, (3) 8,11,14,17,_____,23,26, (4) 1,8,27,64, _____,216, (5) 1,4,9,16,25, _____,49, (6) 3,6,9,12,_____, 18,21, (7) 1,3,6,10,15,_____,28, (8) 6, 1, 8, 3, 10, 5, 12, 7, ( ) , ( ),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 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V=1/3Sh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 探索活动 活动(1) 1. 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 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 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