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原教案 |
范文 | 草原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教案 篇1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 2、能够用形体动作表现歌曲,再现草原生活,突出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较好的表现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粗犷、豪放。 教学难点:(1)啊哈嗬伊(衬词的表现)(连贯、自豪) 教具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听了歌曲后,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个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音乐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辽阔的地方,内蒙古的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二、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听录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蒙古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下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歌。 要求:①请大家听蒙古族小朋友在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等)。 ②感受歌曲的风格及小朋友的心情。(愉快的、自豪的、快乐的)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男孩的演唱,他的歌声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蒙古族小骑手的自豪感。 ①你们谁能说说歌曲中哪里体现出小骑手的自豪感吗? ②谁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吗?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现,并称赞他们是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爱动、爱模仿的心理,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在内蒙古草原上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刘老师也来当一回蒙古族人唱一唱这首歌曲。 2、听范唱 要求:①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乐句? ②哪一句最能抒发小骑手愉快的心情? 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请随着老师的鼓声有节奏地念一念这些词。(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1)学生在老师鼓声的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地念词。 (2)学生一边有节奏地念词,一边跟着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3)边念词边进行四二拍节拍练习。 (4)一、二组念词,三、四组律动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念一念、以及律动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烈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出来了。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歌曲的第三大乐句的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草原上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族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感受(听旋律) (2)轻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节奏“啊哈嗬伊” 要求:注意咬字,把每个字都唱清楚。 在唱前教师强调“嗬伊”圆滑线的唱法。 教师纠正并指导个别学生演唱。 (3)完整演唱 要求:两小节换气,唱出愉快的心情 生学律动歌唱(晃动身体) 4、完整学习歌曲 (1)视唱曲谱 刚才同学们听歌曲时就发现了歌曲旋律有相似的乐句,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仔细的看一看并且视唱旋律,感受歌曲的不同之处。边唱边体会自己哪里唱不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2)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那么蒙古族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本领呢。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小射手”、“小摔跤手”唱出草原小朋友的愉快心情。 三、表现歌曲 这首歌曲也富有舞蹈性,具有感染力,真想与歌曲中的小朋友一道去骑马、射箭、摔跤。下面我们共同来模仿蒙古族的舞蹈,共同体会他们愉快的心情吧! 四、教师 今天,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学习了内蒙古歌曲,与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感受了骑马、射箭、摔跤时的心情,真是无比高兴啊!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音乐架起一座座桥梁,用歌声沟通各民族的小朋友,共创美好的明天。 草原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草原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课后作业 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还这么美丽吗?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草原教案 篇5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为学生所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亦步亦趋被动应答、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把握。相反,在老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深入地研读自己所选的专题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升华认识;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对非自己所研读的内容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三、拓展学生思维,课外延伸课内 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努力使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学生的学习是应该超越教材本身的。基于这一理念,在这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资料,再一次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发展变化,既为不断发展中的现代化草原骄傲又为被生态失衡破坏的草原而担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同时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这一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照应了课文的开头,让课外延伸课内。这样,一节课的学习看似结束,而学生一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草原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和图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对蒙古族产生好奇感。乐意随着音乐表演蒙古舞蹈。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蒙古族风情的影像资料。 2、中国地图一张。 3、蒙古音乐舞蹈《小小骑兵》。 活动过程: 1、播放蒙古族影像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⑴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⑵他们穿的衣服是怎样的?他们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 ⑶引导幼儿学习一句蒙语,例如:“你好”。 2、分段欣赏,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⑴歌曲欣赏。 ⑵欣赏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⑶了解蒙古包。 教师: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图片,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⑴教师(出示食物图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认识酥油、奶酪等。 ⑵教师(出示马头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由什么用? ⑶让幼儿欣赏一段马头琴的弹奏的音乐,让幼儿感知马头琴悠扬的琴声。 4、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⑴教师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并贴上标志。 ⑵启发并引导讲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师总结。 5、音乐舞蹈:《蒙古舞》。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学习表演简单的蒙古舞蹈。 草原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课题:《草原》。 2、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 (2)简要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的?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2、交流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风景的段落,画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指明反馈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敕勒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草原人更美的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③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们不得不分别了。课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蒙汉”指五十六个民族。“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2、小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画一幅展现美丽草原的图画,表达出你对草原的爱。 板书设计: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草原教案 篇8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草原教案 篇9有一只爱嫉妒的百灵鸟,自以为在鸟类中在没有比自己更能飞的双翼了,资料《百灵鸟的传说教案》。 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捡麦粒,忽然看见一只雄鹰矫健地飞过高空,而别的飞禽们又纷纷为此赞不绝口百灵鸟对雄鹰非常嫉妒。他想: “哼,别看他现在这么神气,我会让他羞愧的,否则我就不叫百灵鸟。” 第二天,他来找雄鹰,提出要比一比飞行技能,雄鹰答应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