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 |
范文 |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认识数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和“<”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谜语,(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走起路来蹦蹦跳。)引出数字小兔。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找出后,比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戏:击鼓传包 玩法:教师摇动铃鼓,幼儿传猫头包,鼓声停止,包在谁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从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比较大小,如“8”和“6”,大数幼儿先说:“8大于6”,小数幼儿说:“6小于8”。游戏依次进行。 五、戴小猴头饰,幼儿做小猴子,学习把不等式边等式。 教师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小猴学样》的游戏,游戏之前先要学样本领—把不等式变等式。”启发幼儿说出“4小于3”,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并说:“猴妈妈说,两边的小猴子不一样多,太难记了,我想让两边的小猴子一样多,把“>”变成“=”该怎么办呢?小猴子动脑筋想一想。”想出4-1=3、3+1=4两种办法都行。 六、听音乐做“小猴学样”游戏。 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2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宝宝。9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对0说:“你更小,没头没脑,什么也没有。”1和0脸红了,他们躲在一边,商量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是什么好办法? 生:1和0合起来变成了10,就比9大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新授 1、10的数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9,我们一起来数数。9再数一个就是—10。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找到10。看主题图。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生:有10只鸽子,10个人。(此处强调9个同学加上1个老师是10个人) 师:鸽子、老师和同学的数量都可以用10来表示。那么生活中也有10的身影,大家快找找! 生:10个手指、10个脚趾等等 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请你用身边的学具表示出10好吗?比一比谁能摆的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10个。 生:到前面摆一摆。一行5个,摆两行。 师:收学具,倒着数一数。现在桌面还有学具吗?用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师:老师这有一些数,请学号1—9的同学到前面来拿着自己相应的卡片。那我们学过的数都到齐了吗? 生:还差0和10。 师:再来两名学生(学号是10的和最后一名学生)。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加油! 生:学生拿着数卡站队。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他们站得对不对。 师:看着这些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可以老师先提问一个) 生1:9的后面是谁? 生1:7和9中间是谁? 师:那么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你能用大于或者小于号比比9和10的大小吗? 生:9小于10,10大于9。(板书) 3、教学10的组成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摘得了数学王国的智慧果子。大家来数数,一共有几个?(可以出示小黑板) 生:一共10个。 师:如果把他们放到两个篮子里,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代替苹果,不过这回同桌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写下来,比比哪桌合作的最好。 生: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要想分的公平,应该选哪个方案呢? 生:5和5 师:对歌游戏。我说3 生:我说3,3、7组成10。(此处可以同桌练习,学生自己选伙伴练习) 三、课后总结。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藏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 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4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5【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评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2】《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6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6和7,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袋、小棒若干、图片若干、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我们一起去听听?(出示并齐读儿歌课件)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同学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5只)老师把这五只小松鼠请下山,并且给它们编了号(课件出示五只编号的小松鼠),你能给这些小松鼠排队吗?瞧, 有两只小松鼠迟到了,该怎样给它们编号呢?(6,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 [设计说明:学生在儿歌游戏中体会数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 认识数字6、7及书写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2.同学们,知道小松鼠要来,我们的小朋友可高兴了,他们赶紧开始打扫教室。 (1)请你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数一数有多少。 (2)同学们自由回答 (3)同学们说得好,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请同学们再说说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4)让学生先说再上来示范数。 (5)师小结。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老师现在明白了,6可以表示6个小朋友、6张学生桌。7可以表示7个人,七把椅子。(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6和7的知识,请大家欣赏:(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2)一星期有7天 (3)彩虹有7种颜色 (4) 北斗7星(5)有种虫子叫7星瓢虫 3、 动手操作师:我们已经会读会6和7了,下面我们要用小棒来摆喜欢的图形。听好要求:数出6根小棒,说说你是怎么数的?(1根1根数;2根2根;3根3根)数后摆一个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汇报:(汇报时用:我用6跟小棒摆了……)(让学生欣赏三幅图: )师:刚才小朋友数了6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几根?用7根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4、书写:原来6和7有这么大的本领呀,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6像什么?指导书写:6是一笔写成的,注意6的肚子是鼓鼓的,不要让它饿着哦。7像什么?起笔和日字格的上线起平,在右上角往下,在日字格的下线中点部分收笔。 你们觉得6像什么?(口哨)7像什么?(镰刀) 师在黑板示范 师:数字是写在日字格还是田字格? 生:日字格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6 师:6像口哨喊口令 生:齐跟读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7师:7像小刀削铅笔 生: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对6、7的认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二) 6、7的数序和比较6、7大小教学. 1.教学数序。 出示计数器:课件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再添上几颗珠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提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a.小松鼠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可高兴了,蹦啊跳啊,这一跳,可把顺序给跳乱了,你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b.屏幕出示七只编号的小松鼠。并且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2. 小朋友帮小松鼠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因此它们想送给大家一把尺子。但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而且有三个数也看不清了,怎么办呢?你能帮它们吗? (1) 出示缺数字的断尺,填上空缺的2、6、7。 (2) 根据尺子教师提问: 这把尺子上有几个数字?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5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4和6是5的两个邻居,也就是5的相邻数。你知道6的相邻数是谁吗? 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数了小矮人松鼠,又找了教室里的6和7,接着我们一起来数数算珠吧! 师带数1,2,3,4,5,这里有5颗珠子。师:5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你们能不能一齐完整地回答呢?学生齐答:5加1是6 师:6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请全班同学一齐完整地回答? 学生齐答:6加1是7 开火车的活动:从小到大,(0到7) 从大到小,(7到0)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你家来。 拍手活动: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1 师拍5次 生拍6次 师拍6次 生拍7次 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2 师拍4次,生拍6次 师拍5次,生拍7次 3. 比较5、6、7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课件出示) (1)这三幅点子图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你使用什么方法数出图中的点数的? (2)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再小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要求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小组作汇报 (3)表扬写得最完整的小组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 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一起去寻找呢!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71、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教学重点: 知道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教学难点: 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填一填、读一读: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二、探究、尝试。 1、自学内容一 做一做,说一说。 0.1元=( )角 0.01元=( )分 1.11元=( )元( )角( )分 0.1米=( )分米 0.01米=( )厘米 1.11米=( )米( )分米( )厘米 2、自学内容三 想一想,填一填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 ,也可以表示( ),其中的59份是 ,也可以表示( )。 3、归纳: 像0.1、0.23、0.049……这样用来表示( )之几、( )之几、( )之几……叫做小数。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用( )位小数、( )位小数、( )位小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书本P6第1、2、3、4题。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8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 (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 12÷4=3 (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 (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个” (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 (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 (9)数学书第15页练习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 三、闯关 1、做一做第1题 (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3)在这个平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9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0一、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元、角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简单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即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不断引领学生以“数学现实”出发,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五、教具、学具准备 人民币、模拟人民币、认识人民币图、一些实物、小纸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早上爸爸带你到早餐店吃早餐后,应该怎么做?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探究新知 A、认识人民币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认不认识这些人民币。(出示人民币一套让全班说说,然后打乱贴在黑板上) 2、出示认识人民币图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一共有这么多种人民币,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同桌先互相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3、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同学先思考再小组互相讨论怎样给人民币分类,然后动手分类。) 小组代表发言,说说分类的方法和想法。 4、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5、学生评价(你最喜欢谁的分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发现人民币的特点,懂得如何去区别不同的人民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与人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B、人民币兑换(换钱游戏) 1、师生互换 ⑴师:同学们学得很好,小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今天,小华来到商店,看见一只可爱的玩具小鸭子,鸭子下面标着1元,小华决定把它买下来,他从袋里摸出一叠一角一角的人民币,这时,他很为难,不知该怎么付钱,谁能帮帮他?(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用10张一角,从而引出1元=10角。) (板书:1元=10角) ⑵师:刚才王老师拿了一张5角的人民币,叫我找一位同学帮他换有1角和2角的零钱,谁愿意帮王老师的忙?(同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2、学生间进行换钱游戏。(四人一小组用模拟人民币进行换钱游戏。)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使静态的内容成为动态的过程,教师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在换钱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填空(做一做第1题) (学生填好后汇报) 2、买卖东西交易活动(实践活动) 出示各种物品及价格 a、教师卖,学生买。(教师出示真实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付钱) b、学生卖,教师买。(目的是训练学生找钱) c、学生卖,学生买。(四人小组合作,用模拟人民币和标有价格的模拟物品小纸图片进行交易活动。) (设计意图:在这一应用环节中,教师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会应用。)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针对本节课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共同评价,能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接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1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0至5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为下节课的6、7的加减法的教学和学习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论。 2.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才一个多月进行的知识教学,这时的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新鲜、好奇。 学生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实践和幼儿园已经有了接触,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学生年龄小,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老师、同伴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这些学习常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由于年龄特点,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在幼儿园和平时的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能熟练地数出6和7这两个数,会用6、7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通过使用计数器、点子图、数金鱼,会比较6、7的大小,会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通过写一写,会规范书写6和7。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数感,建立6、7的概念。会读、写6和7。 教学难点: 6、7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老师,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宝宝也想来跟大家见个面,大家欢迎他们吗?(用提问的方式依次出示:2,1,0,3,5,4)1后边的数是谁?2前边的数是谁?表示没有的数谁?4的相邻数是谁?两个两个数2下来数谁?师:这些数字宝宝来的太急了,都没有按照顺序走,大家能不能给他们排排队啊? 据老师的提问分别说出各个数。学生给数排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后,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然后再读一读。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提问方式,学把数字拟人化,学生有兴趣。复习数序,并从大到小、从小到大读一读。 二、导入新课 边出示主题图边提问:还有两个数字宝宝看见大家都来了,也争着抢着来跟大家见面,他们早就藏在我们的这幅图里了,请大家找找图上哪些物品可以用他们来表示。 学生在教学图中找今天学习的数字宝宝。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三、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数。1.引导学生自学第42页的主题图。自学提示: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①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②还可以怎样数?③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④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2.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一)自学教材42页的主题图。1.看图,汇报结果。2.自由回答。3.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4.同桌互相从1数到7。 给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教学认数1.学生自学42页的点子图,数数有多少个?2.用6跟小棒摆六边形谁能象老师这样用7跟小棒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学生自主数,汇报结果。1.分别摆6个圆片,摆7个三角片,并数一数。2.用7根小棒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空间并加深6和7的认识。 (三)教学数序1.(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2.(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 )、( ),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3.谁能从1正数到7,从7倒数到1? 齐数1、2、3、4、5。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指名数,拍手数。 学生自己发现7的顺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1.出示点子图,学生先数5个,然后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后边的两幅点子图分别是多少?2.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3.板书:5○6 6○7。 5比6小,6比7小。填符号:5<6 6<7。 设计说明:学生操作,自己总结谁比谁大,谁比谁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序数1.从左数第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2.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听了妈妈的话,掉到了一天大鱼后,做事就更认真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小猫和他的伙伴相约到小河边进行钓鱼比赛。有些小猫很认真,有的小猫就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那大家想知道他们钓鱼的结果吗?3.今天的钓鱼比赛谁是冠军,谁是最后一名?4.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5.谁能象老师这样提问? 请7名学生到前面,回答老师的提问。……听故事,培养学生做事情一心一意的习惯。汇报观察结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同学回答。 以故事的形式教学本课的教学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写数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写在书上。 四、巩固测评 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1.练习七第1至2题。2.完成练习七第三题。重点指导分清右边6只熊猫表示的是有6只,左边第7只熊猫是1只。 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全班订正 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全文总结今天咱们学习了6和7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用6,7表示的物体个数的例子特别多,下课后我们就去学校里找一找,但是粗心的小朋友可看不到它! 下课后学生去学校操场上找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2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64至65页,练习九1至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0的分解和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若干、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要带大家去广场走一走。那我们就赶紧出发吧!(出示P64页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10的含义。 师: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打开书P64,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师:好了,停下来。画面上有多少个人呢?你是怎样数的呢?(让一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师:大家数了9以后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一共有多少只鸽子?哪位小朋友来数一数,(让一位学生出来数一数) 师:你数得真准,能告诉大家从哪数到哪吗?还有谁根他是不一样的吗? 小结:看来无论从哪开始数,只要我们不重复,不漏数,就能把它数正确。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数鸽子的只数和师生人数,并从中抽象出数10。 师: 刚才同学们数到了10个人,10只鸽子,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用小珠来表示10?(让几个摆的不一样的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 师:咱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摆的,他们摆的都是10个,他们摆得怎样呀! 小结: 10个人,10只鸽子,和刚才摆的10颗小珠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师: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看看我们的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也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小朋友以后数到数量是10的物体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平台,通过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知道了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10以内数的顺序 师: 老师把计数器也请来了,看这有几颗小珠,可以用数字几数表示,有办法让他们变成10颗吗?现在是几颗?也就是9添上1是10,10怎样变成9。 师:这10可真顽皮,一下子又跑到了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来找一找,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师:哪10前面一个数是几?9的后面一个数字是几? 师:找得真准,请小朋友把尺子放在桌面上,老师也找来一把尺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数字,倒着来读,这样读是从小到大排,倒过来读是从大到小排。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10比9大,9比10小。 师:能把第10颗找出来吗? 设计理念:利用计数器上9颗珠子再增加1颗的演示过程和从直尺上找10,让学生明白9个再加上1个就是10个,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让在学生充分认识了6和7,8和9的基础上,放开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9与10,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知数的顺序;紧接着让学生指出这一排中有10颗珠和第10颗,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建立数感。 (三)、比大小。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看,这各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请观察一下点子图,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9和10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打开书P65页,跟他们比比大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如果不看点子图,10除了大于9外,还可以大于几?师:10大于9,10大小8,谁能把它全部说出来呢?也就是10比排在它前面的数大。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10了,我们还发现了9小于10,10大于9。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直观地比较出数10与相邻数的大小,再放手让学生说出10比排在它前面的数都大,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也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四)、10的组成。 1、游戏激趣 师:今天大家学得真认真,现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想玩吗?那就快点坐好吧!瞧,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球,请一位小朋友随便抓一把,我只要看还剩几个就能马上猜出他抓了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还有谁想试。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那就快点拿出十颗珠子,看谁拿得最快。先听清楚要求,老师说开始才开始,分一分,想一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比比谁摆得又快,想的方法多。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分成作好铺垫,同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也有一个课堂调节的作用。 (学生动手分一分) 2、动手分一分 师:分好了吗? 老师这也有10个回片,我请一个同学来分一分。(请一个学生上台分,一边分老师一边记录) 师:10的分成有这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记住呢?(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老师也编了一首凑十歌来帮助大家记忆:小朋友,拍拍手,大家一起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55凑成一双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同学来说一次,读得真好听,男同学来读一读,记住了吗? 3、游戏巩固 (1)师:其实刚才老师这有10个小球,只要我们记住了10的分了就能猜出来,想玩吗?好我请一个坐得最棒的小朋友来抽,谁来猜? (2)对口令 师:我们再玩个对口令的游戏,你也要把手指伸出来好吧!。(师生对口令)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再让学生用手中的小珠代替老师的小球,充分动手分一分进行验证,最后还通过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不仅将原本枯燥的分合练习形象化、趣味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对数的直觉不断增强,强化了数感。 (五).学习10的写法。 1、师:这么快就记住了,那10该怎样写呢?首先观察10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因此在写10时要占两个“日”字格,在左边格子里先写1,右边格子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请大家打开书P65也来写一写。 2、展示几个同学生写的本子,集体再次强调在写10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的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数轴上独立地填好数再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 2.练习九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电视上看到的神七发射时的情景,然后模拟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学生先独立完成第3题,然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4、补充练习 圈一圈。 (1)圈出左边的10个图形。 (2)从右边数起给第10个图上颜色。 通过圈一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基数与序数的意义区别。 四、小结 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学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回忆这一节课所学到了一些内容后老师作小结。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3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4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我想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些小数。请个别生读,然后全部齐读。读23.70这个小数时多请几个,并请大家思考:刚才在读这个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小数点右边的数在读法上有区别吗?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大家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高老师要开始考考大家了。播课件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老师想把问题的难度加大,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用米做单位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教学设计:认识数学15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例1、例2,第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数出11~20个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交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铅笔,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是什么?(铅笔) 请你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支铅笔?(学生猜想) 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支铅笔怎么办?(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一数铅笔的支数,得到答案12支。 二、 动手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1、摆一摆: 用数一数的方法同学们知道老师带来了12支铅笔,可是每次都这样数多麻烦呀!怎样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支铅笔呢!请同学们数出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学生实践活动) 2、说一说: 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屏幕逐一出示各种情况) 你觉得哪种摆法最好,一眼就能看出是12呢?为什么呢? 3、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在数学中,1根小棒就是1个一,2根小棒就是2个一……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 (2)为了便于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在数学中就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小棒有几根呀?(10根)所以在数学上给它一个名字叫十。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3)10个一是几根,1个十是几根,所以10个一是1个十。(板书: 10个一 是1个十 ) (4)在数学上只要是10根小棒就把它们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这样更容易看。 (让学生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起来表示1个十) 4、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1)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出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出示数字11,12,13,14,15,16,17,18,19,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这个数字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出示19根小棒 设疑: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呢?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又满了一个十,只要是1个十就要捆成一捆。) 现在有几个十了呢?(2个十是20)(板书: 2个十是20 ) 5、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10个物体在一起的情况呢?(一盒铅笔,一板药片,一包湿巾,一盒巧克力,一套书等) 出示课本第77页第7题,指导学生完成。 6、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呢?(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 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读一读: 从直尺上读一读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2、数一数: 从7数到13;从9数到20;从19数到10;从15数到8 3、找一找: 比12多1的数是几?10和12的中间是几?与18相邻的数是几? 15在那两个数的中间? 四、实际应用: 1、 数一数,画一画:P76 , 1 师生共同边数边画,感受先找到10,再接着数比较容易数清楚。 2、 数一数:P76 , 3、4 启发学生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初步建立起数感。 四、 总结收获: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11~20各数呢? 五、 作业布置: 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电视里找一找哪里有我们今天认识的11~20各数,并把它们的组成说给爸爸妈 妈听。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