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 |
范文 |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课文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1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q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妈妈也在xq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q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xq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q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q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q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q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2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4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5【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3~15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