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写好六个字。在“整体交互”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经历发现的过程。动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体会萨沙三次发问的心情,引导感情共鸣。 教学难点: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1、助读课件。 2、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读懂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14个生字,写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新的语境中复习认读字。 2?听写含生字的4个词。 3?背投:“森林中一家四口在游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可是这个孩子却不服气,”板书课题。“他做了什么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深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把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通过对比阅读,谈个人感受。 2?萨沙和你们一样,也想做一个强者去保护弱小。课文从第三段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自由读3~9段。 3?指导读好萨沙的三次问话。 (1)读3~4段,背投萨沙的话,讨论此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2)读5~6段,对比阅读,体会萨沙不服气,不承认自己弱小的心情。 (3)读7~9段,背投萨沙和妈妈的话,体会人物心情。 4?分角色朗读3~9段。 5?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生活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引导说出例子。 三、指导写字 1?观察6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由学生提出最难写的字,写时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评价。 3?学生交流其余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己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要求 1比鲜11个生字,《画》教学设计。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绷私狻霸丁焙汀敖"、"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崩斫饪挝哪谌荩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整幅画面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读读这首诗,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的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贝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弊急敢环山水画。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利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就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正音。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已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是新学的偏旁,学生认识它以后,让他们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要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毙醋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笔画都比较简单,可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字写匀称,教案《《画》教学设计》。"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三)词句 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熟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中说"山有色",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使学生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第三、四行诗句与画上内容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诗中有几对反义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来说的。可以举例说明,如"小明的家离学校远,小英的家离学校近",让学生知道远和近所表示的距离不一样。 (四)朗读、背诵 1毖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2痹谘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五)实践活动 1卑选拔一崴怠敝辛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音乐伴奏下跳舞,做找朋友的游戏。 2辈贾醚生回家找谜语,课后开展谜语竞猜活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谁说得多,猜得对,并说清楚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优胜。先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者,然后在全班比赛,评出优胜小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三、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理解诗句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熟诗句,然后启发他们说说每行诗的意思。最后完整地读一读,说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三)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复习巩固字词 1庇蒙字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弊龇匆宕收遗笥训挠蜗贰 (六)指导写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老师要把它送给最聪明、最勇敢、学习最认真的小朋友,大家可要加油啊! 我听好多老师都夸咱们班的小朋友聪明,那你认为咱们班谁最聪明?现在,我想请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帮个忙,就在刚才蓝猫和淘气在飞船上吵了起来,我想你们劝劝他们,你们愿意吗?(放课件:蓝猫和淘气吵架) 在这么多小朋友的劝说下,我们看看他们怎么做?(课件:蓝猫和淘气和好了) 小朋友,你们真能干!现在,蓝猫和淘气和好了,紧紧的挨在一起,笑得多开心啊!有个韵母就发“挨在一起”的‘挨’这个音。我们现在就一起认识它好吗? 小朋友先看黑板(贴上单韵母“a”和“i”) 单韵母的本领可大了,两个韵母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韵母,我们叫它复韵母。(移动i紧挨着a的右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个复韵母“ai ei ui ”。(板书) 二、互动学习 (一)学习复韵母ai。 1、教师范读ai。教发音方法。(领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 2、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字发ai的音?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认真,“ai娃娃”特别高兴,就请来他的好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看它们是谁?(课件:拼音娃娃d t n l ) 4、ai和他的好朋友见面,会怎样打招呼呢?和你的好朋友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同桌试拼音节──指名拼读──齐拼音节──男女对口令) (二)学习复韵母ei。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大力水手)大力水手力气非常大,他经常帮助别人,你们有谁愿意当一当“大力水手”?那好,咱们举行一次大力水手扳手腕比赛,谁赢了,谁就是“大力水手”!你们想参加吗?(扳手腕比赛) 2、刚才听到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都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复韵母ei的音。(出示ei) 3、练习发ei的音。(指名读──师正音──齐读) 4、请小朋友看图,谁说说怎么利用图来记住复韵母ei的音和形? 5、谁能根据四声发音的方法,读出ei的四声。(出示ei的四声。自由读──指名读──当小老师读) 6、“ei娃娃”看见你们这么聪明,就打电话来把他的好朋友找来了,你们看。(课件:b p m f )。ei见到他的好朋友一高兴不知怎么打招呼了,小朋友帮帮他,好吗?(同桌试拼音节──指明领读──师生对口令) 课中操 (三)学习复韵母ui。 1、小朋友,老师想问一问,你们都会打电话吗?老师想和你们做一个打电话的游戏,你们愿意吗?我来当妈妈,你们来当孩子。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学了几个复韵母? 生:两个,ai和ei。 师:不对呀,妈妈听说你们要学三个复韵母呢,快放下电话问问老师去吧! 师:对,我们今天还要学一个复韵母,可是你们已经学会了,就是“喂”。(出示ui)“喂”是ui的第二声。(师领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 2、现在你们谁能说一句,里面有“ui”这个音的话?(随机出示ui的四声。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3、你们可真棒!“ui娃娃”高兴的不得了,让他的好朋友乘飞机赶来了,你们看它们是谁?(课件:zh ch sh r )小朋友们,快猜猜看,他们好朋友在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同桌试拼──四个小组各拼一个──指名拼读──两大组对口令) 4、小朋友快打电话告诉妈妈,我们这节课学了三个复韵母ai ei ui。(师生打电话) 三、拓展巩固 1、你听我说。(学生迅速找出老师所读复韵母的卡片) 2、拼音娃娃找朋友。 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在咱们班交了这么多既聪明能干,又认真学习的好朋友,老师真高兴!老师真心的祝愿咱们班的小朋友变得越来约聪明,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吧! 本课设计的特点是:教者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蓝猫和淘气”引入学习情境,以游戏和联系生活方式教会学生ai ei ui 的发音。如“找朋友”“扳手腕”“打电话”“对口令”。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训练有层次、有过程、有针对,训练的形式也多样,面向了全体,体现了合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感受北京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北京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字词。研读课文,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二段写天安门城楼前与整体介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注:作者已经把课件提供给站长,请向站长索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北京 1、请小朋友听一首歌,并猜猜歌名,(课件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2、摸清学生对北京的了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没去过) 师:请你说说你在北京看到了哪些景物?(你们在哪儿见过北京?) 生: 二、读北京 一读 1、师:听了这几位小朋友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2、今天,教师将与小朋友们一道去游一游。(揭题,读题) 3、请把书翻到116页,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比谁读得最认真,最充分) 4、检查朗读: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B同桌互读,齐读。 5、师: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对北京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 三、游北京 1、师:北京有许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小朋友们喜欢先上哪儿玩? 2、文中哪个自然段对此作了介绍? 3、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这一自然段。 5、(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相应辅导) 6、集体交流读书感悟。 7、动态生成,据学生的回答来学习文本 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比一比,小组讨论。 (2)、反馈时,指导学生读好闻名中外、雄伟、雕刻精美、永垂不朽等词。 (难点突破:在广场的北面,除了天安门城楼还有什么?出示相关图片天安门前真美,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好吗?自由试读,指名读) (3)、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4)、学生补读课文; (5)、认真读课文,独立填写天安门广场示意图。理清文本的写作顺序 (6)、交流(7)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三自然段:1.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草如荫、鲜花盛开、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意思。 2、以喜爱的心情来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1.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北京的美) 3、引读第五自然段:应带着怎样的感情读? 4、读全文:(自由读、男女生试读)配乐齐读。 四、探北京 课后阅读《北京》综合资料。 预设: 1、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 2、课堂采用开放式的结构,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随着自己的兴趣而展开; 3、课堂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4、以多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观赏图片中领悟美,在欣赏音乐中创造美; 5、课堂上通过同桌互读、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可以表演一下。 3.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5.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课的设计,我觉得文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这些远离旧北京的人,对旧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和继承古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动物小卫士,他们保护着自然界的安全。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认识动物小卫士之一的小松鼠。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观看影片介绍。) 【和以前的内容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松鼠和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利用上学期所学的拼音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练读。 第一组 聪 活泼 师: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结合上下文理解聪明活泼。) 第二组 忽然 眨 师: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做动作猜谜语。) 第三组 如 总 师: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用如果说句话。) 第四组 以 师: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讲解“以”字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且练写。) 第五组 主意 师: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编儿歌记忆生字。主字王上加一点,立日加心变成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商标、报纸或杂志等,念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听。) 5、展示生字,请学生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这些商标等贴到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同学听。 6、练习,你认识它们吗? a、聪明活泼 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b、忽然 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c、如果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d、以后 学了这一课,我们以后会更爱护树木了。 e、主意 我们有一个美化校园的主意。 【多种方式识字,结合生活实际识字。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学练结合。】 三、再读课文,以读代讲,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生字,再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分段朗读。 3、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练读。教师范读第二段。 学生读陈述句,老师读心里想的话。也可教师读陈述句,学生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出示题一。 (1)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用心。 5、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 指名读,并让学生戴头饰表演。 6、练读。我愿意读。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按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复述。 五、扩展。 1、师: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报一报。 2、师:老师这有一张万宝小区植树分布图。请你看一看。还可以在哪里种植树木能把万宝小区建设成美丽的绿色小区。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师:刚才大家说了松林的样子,请你回去后,把你想到的画出来。 2、师: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种动物或植物。回家之后,请你通过查书或上网等方式调查。 八、板书。 课后反思: 1、本课符合课改精神,体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全课贯穿创新意识。 2、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现合作意识,在整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学习。 3、本课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记字,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除了以上优点外,本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字写的少。课前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的植树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会更好一些。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画出较复杂应用题的线段图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投影出示如下习题: 1.读题列式并按要求改编题: ①一本书100页,读了60页,读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 如果把问题改成“读了百分之几”应如何解答? 样列式计算? ③如果把一本书的页数当成问题,如何编题?怎样列式计算?(板 2.补充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_______________?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④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有多少人? ②全班共有多少人? ③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④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3.回答问题。 师述:大家做一个比赛,看谁想得多?(学生自己在本上独立完成。) ③甲是甲乙差的4倍。 ⑤乙是单位“1”。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了分数、百分数的哪些类型应用题?它们各自的解法是什么? (二)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投影出示如下练习: 1.录音机每台降价30%后,售价350元,这种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 ②学生自己画图列式; ③订正画图; ④指名列式。为什么不是350×(1-30%)? ⑤那为什么也不是350×30%?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200m,第三天修的是前两天的总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30%。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4.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1.5m,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综合练习 1.题组训练(只列式不计算) 共多少吨? 箱重量正好相等,原来两箱桔子各有多少千克? 老师用投影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理解题意。 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类应用题。通过补充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行复习,并且打开解应用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这部分的应用题具有典型性,要求学生能够画图进行分析,通过线段图找准量和率的对应关系,能够顺利地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部分是深入理解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想,综合应用知识。这部分应用题比较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散思维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 课文 要求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 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 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 2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 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 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掌握字词。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 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