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
范文 |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1病起书怀 宋朝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病起书怀》注释 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病起书怀》赏析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不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国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只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只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只志,也只能身处江湖只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如近,它的主旨就是热国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国国的赤子只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只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国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只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国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国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国国志士国国只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病起书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四月,当时的陆游已是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2病起书怀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翻译/译文 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 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赏析/鉴赏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这一首诗,也因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举而有名。显然是因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作者爱国、有责任心的高尚品质,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对责任二字的看法的一种诠释。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3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 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赏析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4作品原文 病起书怀⑴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⑵,孤臣万里客江干⑶。 位卑未敢忘忧国⑷,事定犹须待阖棺⑸。 天地神灵扶庙社⑹,京华父老望和銮⑺。 出师一表通今古⑻,夜半挑灯更细看⑼。 作品注释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阖(hé)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⑹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和銮(luán):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⑻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⑼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作品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作品鉴赏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七年(1171年),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嘉泰二年(1202年),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笔耕不辍,诗词文有很高成就,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5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赏析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灵未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未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四月,当时的陆游已是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6原文: 【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译文: 译文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江干:江边。阖棺:盖棺。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和銮:天子的车驾。 赏析: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